#来点儿干货#

前言: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强弱不一的周期性,也就是轮回。

高度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周期性质也会不一样。

国家有兴衰,行业有起落。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每家企业同样也会有生老病死。

谁都超脱不了!

我们身处资本市场,都是为了“逐利”,而利从何来?

答案就是:“周期”。

不管是大盘的红色绿色柱子,还是一段时间均线的波动,还是长时间的分位点,还是一个产业链的更迭,中间的起起伏伏都可以理解为一个个周期。

所有资本就在这张蜘蛛网里面来回穿梭。

有的在做“负工”,资产逐渐缩水。

有的在做“无用功”,资产慢慢贬值。

有的在做“有用功”,资产渐渐滚雪球。

真正理解这个经济规律,顺势而为,利益自然会聚集。

因为资本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更没有情感,既不会因为你缺钱就让你一夜暴富,也不会因为你富有就对你情有独钟。

所以我们不管是自己做企业,还是研究别人的企业,都要充分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才有可能产生掌控力,从而掌控财富。

什么叫规律?

规律就是从追根溯源,到最终归宿,中间整个过程的研究总结,最后分析预判。

我之前分析的很多企业,篇幅都相对比较长,少的时候大几千字,多的时候上万字,看似不短,其实对于一家庞大复杂的公司来说,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后面我在延续精炼式分析的同时,会选少量优秀公司作真正深度系统性研究,将以续集的方式连载。

第一家我选择了中国平安,因为他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代的先锋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近年一直在我们的耳旁回响,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复兴时代。

而这一时代的开启,是1978年12月18日-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定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随后四十年里,我们的实际经济平均每年都增长9.5%,是全球经济增速的3倍以上。

这一年的6月,交通部外事局的袁庚,出任“招商局”副董事长

招商局成立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命朱其昂于11月在上海成立,性质属于“官督商办”,也就是由商人出资,盈亏也由商人自己负责。

所以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是轮船运输。

总部设在上海,但是在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等地都设有分局。

香港分局就叫香港招商局。

到1951年,招商局上海总部改组为人民轮船总公司,旗下分局也都受总公司管辖,但是单独保留了香港招商局的名称。

后来香港招商局再次改组为招商局集团,成为交通部下面的一级企业。

所以此次老将袁庚挂帅招商局,名义上是副董事长,实际上是最高直接负责人。

上任后的第二年,袁庚就申请在深圳的蛇口,建立“外向型”工业园区,目的是作为对外贸易的前沿基地。

此举正好符合改革开放之精神,所以很快获批。

随着开山炮的震耳欲聋声响起,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轰在蛇口,工业园破土动工。

这是招商局历经百年后,再次涅槃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蛇口工业园经过10年的奠基,终于在摸索中,找到了一条“可能”通向光明的大道。

1987年,在招商路北十幢,招商银行成立,已经70岁高龄的袁庚任董事长,54岁的王世祯是首任行长,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同样在这一年,44岁的任正非带着2万元,在蛇口创立华为。

1988年,同样在北十幢,33岁的马明哲创立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民营保险公司。

也仍然是在这一年,38岁的郭台铭在深圳成立富士康。

历史上总归有那么几个时间节点,是那么的凑巧,要么豪杰辈出,要么文明璀璨。

马明哲既是军二代,也是军人,父亲曾是“四野”的干部,后来一直在公安系统任职。

早在1983年,马明哲就到蛇口工业园闯荡,并且有幸结识了袁庚。

之前一直有传言,马明哲是袁庚的司机。

其实不是,在袁老去世的时候,马明哲亲笔写道:“一直有传言说,我曾是袁董的司机,可惜我无此荣幸”。

袁庚于马明哲,更多的是老师,或者说领路人。

中国平安的创立以及前期遇到的各种艰难困境,都离不开他的大力支持。

袁庚无疑是看好马明哲的,无疑也是喜爱中国平安的,因为他曾说:“蛇口精神最好的继承者是平安”。

蛇口精神是什么?

普遍认为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两句话确实出自袁庚,其实当时他一共说了六句,只是这两句颇为流行。

不过原话是袁庚自己在商场上的感悟,给企业一个经营理念而已。

真正的蛇口精神,是“敢想、敢言、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这五敢精神。

中国平安,是时代潮流中的一员,但是凭借这五敢精神,站在了潮流的最前沿,成为了改革复兴的开路先锋。

二、平安的诞生

马明哲是1955年出生,父亲是军人,母亲早年一直在南洋,因为外祖父是马来西亚华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成绩非常好,马明哲当时也没能上得了大学。

事实上上完初一,马明哲就跟当年绝大多数青少年一样,成为了“知青”。

后来参了军,当了水电厂的工人。

28岁那年,一头扎进蛇口工业园,在袁老的下级的下下级,当了一个普通办事员。

一开始两人并无交际,实在地位悬殊太大。

到1985年,马明哲升任社保公司的经理助理,似乎有了那么一点地位。

这里的社保公司,是现代社保的前身,或者说框架吧。

那个时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保,从1981年开始,为了保障因为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所以要求园区内的工厂都缴纳劳务费的20%作为备用“慰问”资金,那个时候还不叫社保,只是一个资金池。

但是随着时间越长,资金池里面的资金越来越多,必须要一家公司单独管理运营才行,所以成立了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

马明哲就是在这家公司先后升职到经理位置。

在一次园区工作会议上,袁老发表了精彩演讲,下面一片奉承之声。

唯独只有马明哲站出来,很“不合时宜”地提出了关于园区的不少问题,并且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园区已经有不少外资企业,他们的员工早已习惯了本国的保险,所以在蛇口也普遍提出需要提供保险服务。

但是有个矛盾,外资保险公司那个时候还不允许进入国内,而国内的保险公司还只有人民保险这一家,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外资企业很不愿意接受。

另外一个是这么大一笔钱,只是存放在银行,会越来越贬值,而且这个特殊形式的存在,间接上是抢了人保的生意,所以矛盾重重。

马明哲的想法是成立一个第三方基金,来承接这块保险需求。

言外之意就是成立一个“非国企”保险公司。

袁老最开始是不同意这个方案的,因为确实不合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戎马半生的袁庚经过近些年的商场洗礼,又长期待在香港接触到非常多国外的模式和理念,所以内心其实也是赞成这个提议的。

他反复琢磨之后,似乎都没有更好好的解决办法,再加上马明哲多次当面讲述利害关系,所以最后同意马明哲去申请试一试。

马明哲一听有戏,立马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不让袁董失望。

就这样马明哲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翻遍了当时国内所有关于保险和金融方面的政策文件,俨然成为了半个保险专家。

准备工作做完,他带着袁庚的一封推荐信,单枪匹马北上进京申请许可证。

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过程会如此艰难。

从开始的激情满满、信心满满,到一次次申请被退回,理由无非都是暂无先例、条件还不成熟、方案不够严谨等等,马明哲精疲力尽。

有人开玩笑说:“谁叫你姓马,马不就是喜欢跑嘛!”

鲁迅在《故乡》里面写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马明哲不知疲倦地跑了2年,最后终于硬生生把本来没有的路,跑出来一条羊肠小道。

之所以不是康庄大道,因为经过多部委的反复研究,最后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允许在“特区”范围内开展业务。

地盘虽然小了点,但是好歹也算可以开张营业了。

这才有了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业当天的仪式,似乎很热闹,但主要是给袁老面子来捧场的。

公司的所有员工,其实只有13个人,而且非常穷,连宿舍都租不起。

根据规定,必须要有一家金融企业作为股东,于是工商银行出来占了49%的股份,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持股51%。

董事长一职由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的行长“刘鉴庭”兼任。

董事会成员全部来源于招商局和工商银行。

马明哲的位置,有点像海康威视的陈宗年,并没有股份,只是公司委派到旗下子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不过“平安保险”这个名字是他取的,当时香港有两家知名的保险公司,一家是太平保险,另一家是民安保险,马明哲就在两家里面各取了一个字,叫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平安如意,也是非常吉祥的寓意。

开业这天是1988年5月27日,也就成为了平安的司庆日。

三、艰难起步

在平安银行获批的时候,授权者是当时人民银行额度行长“陈慕华”,她对刚出生的平安说:“要把平安保险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这句话深深的影响了平安,一方面意思是说,既然你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那就不要给改革丢脸,要做好做成功,另一方面的意思是说,保险的存在本来就是“保障”别人,那么自己一定不能出问题,不要被改革。

这也是平安一直坚守的根本原则,努力进取,坚持创新,控制风险。

其实陈慕华的嘱托,也是大家的心声。

当时就有人质疑,平安保险规模这么小,自己能保得住自己吗?

所以前期业务开展异常艰难,根本没人信。

好在“家人们”十分给力,公司的第一笔业务,就来源于园区的房地产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招商地产”。

并且出手阔绰,保费近44000元,八十年代的四万多元,是绝对的巨额资金。

当然任何企业或者任何个人的未来,都需要自己去争取。

平安所有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出门给别人“普及保险知识”。

没错,只是普及知识,还没到推销保险那一步,因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保险为何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得机会,他们每个人分了一个片区,在自己的片区内,挨家挨户地毯式拜访,也就是所谓的“扫楼”。

不要觉得扫楼是一个身体辛苦活,实际上体力的消耗远远比不上精神上的压力。

平安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对员工的要求,就是要在试用期内做到50万的保费,做不到就走人。

而试用期的时间,是3个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要求废除了,现在平安的考核要求,都要低很多很多。

而当时在那种环境下,又都没太多工作经验,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根本没有商业保险,只有社会保险。

所以要完成这个目标,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而且当时人员招聘难度非常大,半年的时间,员工数量仅仅只增加了10位,从13位变成23位。

这就是第二大保险公司的全部实力。

人虽少,但经过这种淘汰机制留下来的,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创业当年的年底,这二十几号人,做出了500万元保费的业绩,非常了不起。

也正是这群了不起的元老,撑起了平安第一个十年规划的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平安满周岁,在8月份召开了董事会会议,规划了平安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

1989年9月—1990年12月,形成总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的三级框架;

1991年1月—1993年12月,将平安保险改名为“中国平安保险”;

1994年1月—1998年12月,将中国平安保险改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

没错,十年规划,改变的,只是公司名字,前面加“中国”,后面加“集团”。

但是每一个字,可以说都重逾千金,跨越难度极高。

而中国平安,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几乎分毫不差地完成了第一个十年规划。

也就是从这个战略目标开始,平安保险算是正式扬帆起航!

《未完待续》

#财经##股市分析##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