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时候人们观察月亮的盈亏,发现从月圆至月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年里记录了12次月亮圆缺的变化,因此便有了一年分为十二月,而人们为了记录时间,创造出了和月份相对应的十二时辰。随着人们生活的变迁,人们对养生逐渐重视起来,中医养生学融汇道、儒、佛、医思想逐渐拥有完整的思想理论,今天讲的是十二时辰养生法

中医养生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是一日内昼夜晨昏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故十二时辰养生法是基于中医对经络的认识和人体阳气的盛衰以及人们活动规律提出的养生理论,它不是简单的“排毒”,而是包含了养护阳气、维持正常脏腑功能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科学养生,可以改善人们的体质,提高生存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从古代起,“天人合一”的观念就被用来解释人体的各种自然规律,时间也不例外,不同的时辰有着不同的养生法,在合适的时间养生,才能精准调养,事半功倍。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十二时辰养生法中的每个时间段应该怎么科学养生:

1.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此时为夜里23点至凌晨1点,胆经旺,主代谢,是胆经排毒的时间,忌熬夜,宜在23点平躺入睡,睡觉是养胆护脏的最好方式。

2.丑时(1:00-3:00):肝经当令。在凌晨1点到3点,肝经旺,主藏血疏泄,肝血推陈出新,血液大量回肝,肝内血液充足,肝经旺盛,可维护肝的疏泄解毒功能,此时宜进入熟睡状态。

3.寅时(3:00-5:00):肺经当令。在凌晨3点到5点,肺经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此时肝造血完成,由肺开始运输气血到全身,这种分配过程宜在深度睡眠中完成,有利于均衡输送全身气血,若此时易醒易汗,应警惕肺部问题,重视养肺。

4.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在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旺,主传导糟粕,经过肺经的运输,大肠精气充沛旺盛,此时宜起床空腹喝一杯温开水,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排毒,因此每天按时排便可以减轻大肠经的负担,达到润肠排毒的效果。

5.辰时(7:00-9:00):胃经当令。在早晨7点到9点,胃经旺,主受纳腐熟水谷,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宜按时吃早餐,养护胃气,若长期不吃早餐易导致各种胃部疾病。

6.巳时(9:00-11:00):脾经当令。在上午9点到11点,脾经旺,主运化,早餐经过消化吸收后,脾经则主要负责把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各处,为身体提供气血营养,此时为大脑最为活跃阶段,宜工作学习,适量运动。

7.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在中午11点到13点,心经旺,主血脉藏神,此时忌剧烈运动,宜饭后小憩,适当午睡以养心,午睡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不宜过长,午睡后可适量运动,疏通周身气血,增强心脏功能。

8.未时(13:00-15:00):小肠经当令。在下午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主消化吸收,下次接收胃经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泌别清浊,将水液归入膀胱,把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到脾脏,所以应在中午13点前把午饭吃完,以方便小肠工作。

9.申时(15:00-17:00):膀胱经当令。在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经旺,主泌尿代谢,此时间段人体新陈代谢最高、体温最高,宜多饮水帮助膀胱循环水液,将毒素排出体外。

10.酉时(17:00-19:00):肾经当令。在下午17点到19点,肾经旺,主贮藏精华,人体精力是否充足与肾气的强弱关系密切,此时晚餐宜少量进食,餐后揉揉耳,保护肾脏,同时此刻也是太阳落山之时,阴盛阳衰,要注意保暖,防止寒气入侵。

11.戌时(19:00-21:00):心包经当令。在晚上19点到21点,心包经旺,主喜乐,此时宜保持心情愉悦,餐后可选择散步、听音乐、练太极等舒缓运动,同时此刻也是脑神经活跃的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间。

12.亥时(21:00-23:00):三焦经当令。在晚上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此时宜睡前泡泡脚,看看书等,而后睡眠,可使百脉得到休息。

《灵枢》中写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知我们只有顺应天地自然,与之相适应,才能获得健康,与日月同寿,反之则百病丛生。

本文旨在为读者进行中医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仅供参考。具体用药及疾病问题请详询医生。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