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一种古老的心理学技术,通过催眠师的引导语,让人进入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通常,被催眠者在接受催眠的时候,是依旧清醒的,而且是感觉到放松的,对于催眠师的引导语,会不假思索地去做。

在心理治疗上,可以针对压力适应、缺乏自信、婚姻与感情、睡眠困扰、身心平衡等状况提供:放松、缓和焦虑与抑郁等效果。而通过催眠技术进行冥想、暗示也可以让个案的内心能够充分准备,接受更深入的心理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催眠的过程并非一般人想象的进入催眠状态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任凭人摆布。相反地,在催眠的过程中,被催眠的人通常可以更清楚地听到治疗师的话语,并且仔细思考所面临的问题,甚至对于周遭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至于电影里所常见的利用水晶摆坠来催眠,仅仅是为了戏剧效果;舞台催眠秀让人变成滚动的洗衣机也只是为了博君一笑,这些都不是催眠与心理治疗的正规道路。

心理咨询上,来访者对于治疗师的“信任”程度,往往会左右治疗的成效。催眠的过程更是如此,信任加上投入的程度,会使被催眠者得以进入深层的催眠状态,一旦卸下防卫的意识与理性的解读,心理治疗将更加的事半功倍。

坊间常见未经专业训练的催眠师,因过度神化与误用催眠的技术,甚至心术不正时,造成对个案的伤害可至深且远。催眠毕竟要由具有国际证照且有相当专业程度的治疗师来进行。事实上,催眠在心理专业人员妥善地监督与使用下,具有相当多正面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与当事人确认完催眠的目标之后,催眠师开始做催眠,通常会先从渐进式放松开始,催眠师会带着当事人躺下或坐下,并且闭上眼睛,让当事人从头到脚全身的放松,而放松的方式与场景是都可以客制化的,例如有的人特别喜欢泡温泉、或有人特别喜欢在山上。

有些催眠师会一边数数字,一边暗示身体会越来越放松。同时也会观察与询问当事人身体的感受变化,再一边进行深化,让当事人的催眠深度可以越来越深,完成这次共同设定的催眠目标!这个历程约50~90分钟,结束后就会将当事人唤醒,从恍惚的状态结束变成清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很多人对催眠不了解,想做催眠又纠结于自己适不适合做催眠,心理专家、催眠师荣新奇教授表示以下几类情况不建议做催眠:

1、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可能不适合进行催眠

如果幻听、幻觉等症状,可能会无法准确区分现实与内心世界,而无法进行催眠。因为进入催眠后,可能会加深这些幻象,甚至感到更不舒服。或是因为无法集中精神而难以进入催眠。

2、智力不足者,可能不适合进行催眠

因为催眠会需要当事人与催眠师进行对话,这需要当事人有基本的表述能力和接收信息能力。

本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预约催眠疗愈,可在公众号上了解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