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过去,“道”似乎就是道理的总和,跟宇宙、天地万物好像扯不上什么深奥的关系。当“道”和“德”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理解会上一层楼,因为两个字传达的信息比一个字传达的信息要多,所以,我们现在能联想到道德似乎就是跟个人修养有关系,一个人有“德”见解间接就可证明一个人有修养,当然这一切都是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和角度看过去的,让时间退回去再看看“道”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再看看《道德经》有何玄妙。

道德经》中说到“道”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在“无”中生化万物,产生阴阳二气和而万物生,由此可见,“道”是天地万物之根、之母、之本元、之初始。

然而“道”的独有特点是无、低、谷、柔、弱、和。

“道”除了这些特点,还顺手点化了我们,老子认为,人作为“道”的产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柔弱中和,和光同尘。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本性,这样才能不失根本。这就是顺道,从而获得大道。

“道”在万物之中,万物又在“道”之中:

从“道生一,三生万物”把中间一些强关联的词去掉可以变成“道”生万物,即“道”就是万物,存于万物之中,游离在万物之中,无影无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说“道”在我们也可以,不在我们身边也可以,总之“道”在我们周围,我们只能感受和感悟,不能用实实在在的体验去感受它和感知它。

“道”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当你静思和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它就神乎其神的存在,当你不管不思时,它又会离你而去,总之“道”在你身边,也不在你身边。

当我们认为“道”在万物之中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万物皆是“道”,包括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想想这一切似乎都是安排的那么妥当,当我们又回想过去看看外在的自己的时候,又会发现这妥当之外的不妥当,这不妥当便是有人会脱离自我,从而寻找新的自我。

所以说,“道在万物”和“万物在道”之中,好像那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再往下发展一句就变成了“忘我”,从“忘我”开始而寻求“自我”,真正寻求到“自我”的时候,或许就到了那句“天人合一”的地步,当然,在我们这个繁华的年代想要到达“天人合一”似乎变得不再可能。

从“道”的特点寻求人类的自我:

“道”的特点为:无、低、谷、柔、弱、和。

这些字眼普遍的特点是都和我们本身所排斥、所歧视的有关系。想想我们人类社会,欺软怕硬,从无到有,从低谷到高潮,从柔和到刚强,从软弱到强硬,从和到不和都是瞬秒之间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想想每个人的一生是不是一场“从无到有”的旅程,我们诞生到这个世界之上,光溜溜的什么都没有带来,是真正的“无”,等到我们形成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外界所谓的良好教育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对自己产生疑问,对一切产生疑问,当这些疑问逐个解决的时候就是“从无到有”,因为你从无知升级到有知。

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有了最基础的判断,最终以形成的“自我”去判断形成“自我”之后的未知世界和未知的自己。

从低谷到巅峰也是一段过程,人可以是发愤图强,可以是偏安一隅,更可以是寻求一份宁静,寻找一份自在,然而不可以的是攀比,攀比之心升起的时候,当攀比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攀比会催生邪恶想法的念头,有了念头不会致使你马上行动,让你马上行动的是每一次攀比,每一次念头的叠加,当攀比次数叠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念头会加重,从而走上一些原本不想走的道路之上,这些道路很不好走,真因为我们为了心中的某些杂念,这些杂念汇聚到一定程度时会爆发,爆发了会催促我们走向另一种极端和可能。

当看似“弱”的字眼和看似“强”的字眼出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倒向“强”的字眼,因为我们寻求的是一份安全,如果进一步去说的话就是寻找一份“自我”期许的安全。

且看且思:“道”看起来玄之又玄,充满奥妙,当我们用心去思考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当我们的身心分离的时候,又不是这样的。

认真思考的时候,我们是专注的,身心是合一的,真所谓天人合一,虽不是天人合一,能做到身心合一依然不错,所谓天人合一,则是要看透生死,看懂自然发展的规律。

而我们自己做的是从“道”中寻找自我,从而从“道”的特点完善自我。

要珍惜读过的书,让文字与你为伴。

也请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道德经》——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