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少年

啃书少年

关注
93粉丝
3关注
717被推荐
IP属地:新疆

优质人文领域创作者

14枚勋章

陪你完整的读一本书。

  • 一位老师在视频说了几点高考注意事项,一定要看看。
    第一,平时穿什么衣服,高考时穿什么衣服。因为平时穿衣服自然而然要求舒适舒服,到了高考,大家想着去到陌生环境,稍作打扮,都是人心需求。可这样一来,之前舒适的衣物,突然换掉,感觉不舒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紧张。 所以,大家平时穿的什么,就穿什么,不要刻意。 第二,注意饮食。平时不能吃辛辣,肠胃不舒服的人最好在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不要胡吃海喝,搞不好引起肠胃不适,反而影响我们发挥。 第三,是关于考试过程,试卷发下来,第一时间检查试卷是否缺页,若正常,在扫题,看看整体问题难易程度,然后在心中做好做题排序,规划好时间,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2024高考#
  • 立体版《三体》书,我确定你没看过

    2024-05-12
    19跟贴
    图片
    02:39
  • 这人山人海,你还想去吗?

    2024-05-03
    图片
    00:06
  • 到底怎么做读书笔记呢?这里还是要依据纸质版笔记和电子版笔记针对性给出我的方法。
    记纸质版的时候,首先要选对工具,就是纸和笔,纸要活页,笔要多彩。活页笔记本有个好处,可以随时归类到对应的知识分区,不像固定好的笔记本,无法移动。还有一个好处在于,活页可以随时插入空白纸进行记录,可以做到对知识的扩展和细化,这点和电子版有点类似,不同的是记录的过程。 我一般都是买打印纸,然后做成活页笔记本,一般两面都用,正面记详细点,反面做总结或以后想到新的知识点再记录。 彩色笔是为了划出重点内容,以便自己迅速找到对应内容,实际也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法。 电子版的笔记大家可自由选择,用惯那个就用那个,有做思维导图的,还有做大纲的。但我热衷于印象笔记,因为可以做标签,有三级分类,不管记多少,都可以通过标签迅速找到想要找的内容。 读书时,要怎么记,这才是我们的重点。 读书笔记,是输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简化书中的内容。像遇到特别好句子,在前面加个原文摘录,摘录完,可以标注页数,以便用的时候可以找到出处。 除了金句,剩下要记的是思考的部分,找出这本书的结构,总结每一章的内容,分析目录,通过序言写下问题,然后通过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找到答案要记录下来,如果你在别的书中看见更好的答案,也在旁边记下来,这样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管电子版还是纸质版,都要找出这本书的大框架,剧情,有哪些细节令你动容,这才是我们需要记的地方。 读书遇到问题,记下来,记下来的问题可以归类到一个问题库里面,等你下次读书的时候,指不定会从某本书中找到答案。 总之要记住,笔记要简单容易理解,摘录原文时要详细标注,有自己的思考时,要详细记下来。 #好习惯养成计划# #每天读点儿书#
  • 读书笔记工具
    以前上学那会,学霸每次上课,桌子上总会多几样东西,除了课本,草稿纸,还有笔记本。 桌子那么小,放下的东西实在有限,可这在学霸的眼里都不是事,因为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强大。 所以,读书的时候放一本笔记本,岂不更好。 那个时候,我们用的是纸质版笔记本,现在常用的是电子版笔记。 看看那时候的纸质版笔记和如今电子版笔记的优劣。 记在本子上,要用笔写,写的过程,难免不会出错,出了错就得改,你不能像电子版按一下删除键就可以搞定。所以记在本子上的时候,缺点也明显,改的时候麻烦。 还有一点,笔记本携带不便,查阅记录的笔记时也不方便,没有页数,没有分类,所以很难找到自己想要找的,除非你做了特殊标记,或者你记忆力好。 纸质笔记有明显的缺点,当然,也有明显的优点。 记在纸上要用笔写,笔尖落纸的时候,你就已经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思考,如果你没进入,那记的时候出错几率也会变大。所以,写就是你思考和专注的过程。 再者,写可以培养你的耐心,而读书恰好需要这种心态,读书和记纸板笔记是相辅相成的。 #好习惯养成计划# #每天读点儿书#
  • 这样做读书笔记,至少让你节省一半的时间
    我们通常看到读书有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但胡适先生说过,读书必须要四到,这多了的一到就是手到。 如果说眼到是为了看书,心到是为了专注,口到是为了默念,强化知识储存能力,手到就是为了把记住的知识学到手,学到手需要看,需要记,更需要温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所以说手到就是要记读书笔记,既然要记,那记得方法也很重要。 读书笔记很少有人做,可做的人已经很富裕了,这里的富裕仅仅指精神富裕,可不要想歪了哦! 为什么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得到精神财富呢?因为我自己做了,所以很清楚读书笔记的作用,还有用法。 或许我的读书笔记方法不适用于你,可在此处只做分享,有用可取之,没用可弃之,完全随性。 记笔记,更多是一种对书的理解,也是将知识化为己有的途径,可走上这条路,不是读读记记就可以的。 想一下上学那会,老师要你背单词,早上考,下午考,考到你心惊胆战。这样做不就是为了你看了单词,认识了它,既然认识了,那就记住最好啦,记住的好方式不仅要记,还要写,还要背,还要阅读,可谓口力、心力、脑力齐上阵。 所以说,记读书笔记,也是这样一个效果。 我会从读书笔记的工具,方法,作用展开来详细说说到底该如何做笔记。
  • 这样做读书笔记,至少让你节省一半的时间
    2024-04-08
  • 理性思考会让没用的无知彻底过滤,让有用的无知留下,再筛选,最终留下最有用的无知;
    理性思考还会在我们面对不确定时,通过思考,能够变得相对理性些。 一段熟悉的场景是这样的,有一天,手机看到一篇对你非常有用的文章,感性的思考会让你进入“自我愉悦”的状态,会产生收藏,不想给朋友分享这么好用的知识等一系列看似费力却没用的动作和心理状态;而理性的思考,在你看到文章后,首先想的是这篇文章到底说了,哪部分对我起了作用,收藏之后我该如何吸收里面的知识,还会想,是把这篇文章直接分享给有用的朋友好,还是等我研究透之后连带文章和成果一起发给他更好。 这就是一种场景,一种人人很熟悉的场景。 所以,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焦虑,怎么区分,到这儿,我相信你心中已经有答案了,要是没有,再回去看看。 未知是焦虑的源头,不确定是信息的源头;不确定的信息,盲目无知是焦虑的源头。
  • 当时代许多人的通病“信息”和“焦虑”。
    朋友们知道村内传播的事情,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而我却不知道。于我而言,朋友们知道的信息,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的原因很简单,没和朋友促膝而谈,夜晚没去凑三五人堆,谈论人生是非,所以造成我的“信息盲区”。因为不想知道这些信息,所以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传播,有很小的可能会传到我的耳边。另外,我不想知道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知道,所以不会产生焦虑,因为不想知道,更加不会产生焦虑,因为不想知道,所以我更加确定这种“信息”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没了焦虑,但朋友们有。他们的焦虑来自一种未知,他们的未知是我的不知道,他们知道我不知道,所以焦虑了。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口。往深挖一点,未知就是焦虑的源头。 朋友们不知道我的状态,我的状态介于“知道与不知道”之间,他们不了解我这种状态,所以焦虑了;还有一个原因,他们不是非常确定我到底知不知道,所以更加焦虑。 所以,“信息焦虑”是“未知”和“不确定”带来的疾病。 是病得治,还得对症下药。 未知是一味药,也是一种病。未知是焦虑的源头,而非信息的源头。信息的源头是不确定。
  • 你得了一种病,叫“信息焦虑”综合症
    一次,跟朋友聚餐。餐中朋友问我,你既然在家,怎么不见你呢?集市也是,晚上更是不见你。我给的回答简单明确——有事。 朋友追问,有什么事,你天天有事吗?我同样给了准确回答——是啊,天天有事。 朋友们在就餐间隙,谈论村庄所生之事,进而延伸到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经济,接着是五花八门的问题。他们说的事,我除了家庭,个人成长之外的话题,很难插进话去,尤其村庄所发生的事,一概不知。 朋友们的追问,源于我对村庄事不了解,不清楚。我在想,如果不是大事,干嘛非要去了解。朋友们则不然,他们不止想了解,还想讨论,并作一番美谈,尽管是美言也罢,恶语也罢。 以上谈论,暴露了当时代许多人的通病“信息”和“焦虑”。 朋友们知道村内传播的事情,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而我却不知道。于我而言,朋友们知道的信息,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的原因很简单,没和朋友促膝而谈,夜晚没去凑三五人堆,谈论人生是非,所以造成我的“信息盲区”。因为不想知道这些信息,所以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传播,有很小的可能会传到我的耳边。另外,我不想知道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知道,所以不会产生焦虑,因为不想知道,更加不会产生焦虑,因为不想知道,所以我更加确定这种“信息”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没了焦虑,但朋友们有。他们的焦虑来自一种未知,他们的未知是我的不知道,他们知道我不知道,所以焦虑了。
  • 你得了一种病,叫“信息焦虑”综合症

    2024-04-05
    12跟贴
    图片
  • 写一篇散文,不同于一篇论文,论文需要有论证、论据、结论等强相关的逻辑性写作,不能持之无敌,言之不成理。散文也要有逻辑性,但仅仅这个还不够,还需要艺术性。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又说:“不学诗,无以言”。 所以说写散文也罢,如今的写作也罢,最大的忌讳是:不能平铺叙述,像一篇流水账,枯燥单调。 枯燥单调是艺术的大敌,也是散文的大敌,更是如今写作的大敌。 所以,下笔之前我们要构思好如何下笔,要避开“枯燥单调”这个大坑,枯燥单调的文章没有可读性,读只是读了,读完之后并没有引发思考,也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篇枯燥单调的文章。 我们在日常的创作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写文之后要多检查几遍,自己写的文章是不是单调枯燥的,如果是,那么再去改正,如果不是,再好好观察一遍有什么错误。 枯燥而单调 下完笔,多检查,多修改。相传宋代散文大师王安石写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原来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不好,然后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他仍然觉得不好,改了几次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改,不仅王安石自己满意了,读者也满意了,这句也成为了名句。“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一字之改,全句生动。
  • 没有生活的深刻体会,写出来的文章就如同嚼蜡,没有情感。
    看宋代伟大词人辛稼轩写的一首词叫“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告诉我们勉强说愁的时候,则感情就空虚了,如果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感动别人。 没有情感就如枯枝烂叶 所以,写之前不要无病呻吟,即使要呻吟也要有技巧,这些技巧便是: l 对生活要细致地观察,深刻地体会,反反复复,简练揣摩。 l 对周边的要观察一切事物,观察一切人,深入体会一切。 l 对世界要留心,因为世界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 说是技巧,实则是教我们如何更细致地观察世界,然而我们身处在世界之林,每天与人打交道,看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所以,身临其境不就是最好的技巧吗?倘若加以深思,生活处处是创作的灵感。
  • 什么是写作上的灵感
    我们做一件事需要兴趣,打球要有打球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写作方面,需要一种叫“灵感”的东西, 通俗地说说“灵感”:当有了灵感的时候,我们对写作有一种迫切想要写下来的愿望,就像画家,在旅途中,突然灵光乍现,有了新的创作灵感,画家们通常在一个地方会完成新的创作。写作的灵感也是如此。 灵感 没有灵感就没有什么写东西的迫切愿望,在这样的时候,你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 这是写作上的灵感,下面要看看写之前我们需要如何看待生活。 季羡林先生说道:虽然自己写的东西非常少,水平也不高,但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却有不少感性的认识。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读书·治学·写作》谈到对写散文的一些见解。我们看到这句话,要注意后面的酸甜苦辣四个字,还有一句“不少感性的认识”。 生活是“酸甜苦辣”的大杂烩,步入生活,则要尝遍生活之味,生活之味不同于试菜之味,试菜之味满足的是味蕾与肚腹,而生活之味要我们嵌入生活去看生活。要进入生活本来的面目去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痛苦、孤独、无奈、心酸与无助。 生活会遇到诸多不幸 对于人世间这些所有的“心动”,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这认识刚好对应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不少感性的认识”,感性也谓情感,说白了就是要对生活有情感,而且还要深刻。 上班,吃饭,开会,下班,路上,这种三点一线的重复性工作很难让我们有情感,因为点和线的无味,没有刺激,没有激动,没有巨大的变化,没有新鲜的印象,这就又回归到所谓的“没有灵感”。 所以,要写好的第一点是要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有深刻的见解,从细微处入手,从细微获得创作灵感,要不怎么说细节决定成败呢?
  •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写散文”的角度浅谈如何进行现在的写作。 写作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机会,有的人利用了这个机会,有的人错过了这个机会,有的人正在路上急急忙忙地赶过来。 写作是一种机会,这个大家不否认,好的写作者在这个时代仍有一席之地,虽有自己扎根的地方,但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下,不改变自己,就很难与时代很好的融合。 写作 人要与时代融合,写作也要与时代共同进步。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但仍有很多人在阅读这件事持有观望态度;现在也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逻辑的解决一个问题,会使我们生活更有序。 写作和阅读为互补关系,阅读要补给写作,写作需要阅读持续供给能量,在这样一个互补的关系下,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 然而问题是阅读相对容易,至少要比写作稍易。写作需要我们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即使要呻吟,也要有技巧的呻吟。 今天主要从季羡林先生谈写散文的技巧上来分析如今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写作。
  •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2024-04-04
    2跟贴
  • 生活是家的全部,同时家是生活的一部分。家无生活可以,只要一个家庭分崩离析,这个家庭的生活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已经宣告结束,可是生活不能没有家,没有家的生活是无味的,我们漂泊远方,第一个思念的是你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是你的家,你的家人,其次再是其他的。
    人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更愿意多多去怀念。因为这不仅能减轻思考上的痛苦,还会给远在他乡的自己一种安慰。 汪曾祺写的这本《不要着急》也是从他的家开始,可见家是许多人梦牵魂绕的地方。家周围有什么,有你小时候玩耍的痕迹,有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还有风俗,还有小时候的玩伴,以及许许多多的习惯。 从家再往外扩展一圈就是学校,你小时候上学的母校,如今变得物是人非,什么都变了,你能看得到学校原来那个地方有个什么好玩,学校那个地方你曾经做过坏事,这些记忆只有你自己走进去的时候才会在大脑里面涌现出来。 生活和记忆总是不断挤进一个人的大脑,使其不那么孤单、寂寞、无助与失望。 家的回忆还只是一个人一生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远游时会融入新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对一个初来乍到的人表现的有魅力美丽、漂亮。可这个世界往往是锻造一个人最好的试炼场,这里面你不升级,你不上进,你就会被社会淘汰,尽管世界如此,还好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拥有两个世界。 汪曾祺先生就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 何为生活艺术,生活艺术就是对生活的高级表达,古代诗人有感而发,即兴作诗,融情于景,这些是对山河、对思念、对心情的一种抒发,这种心情多半来自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他们可以做到对生活的游刃有余。
    而现在也不缺乏这样对生活有着趣味的作家,汪曾祺先生便是一位,很多人青睐于汪曾祺对美食的写法,细腻入味,犹如桌上显,可以靠想象吃上一桌美味,这是一种思考的乐趣。 汪曾祺很自谦地说道:“就是写书,写小说,不要轻易称自己为作家。”汪曾祺对生活的高级表达小说的理解比较注重小说的人物,人物在小说里是主导的,其余都是次要的和派生的。作者的心和人物贴近,赋予同情,共哀乐。 做到这种境界非常之难,不管现实生活还是小说,里面最主要的还是人物,我们看小说,希望正派到最后赢得美好结局,反派要被正义惩罚,这和生活是一模一样的,有时候生活上上演的要比小说还要残忍,只是我们不难看到,有时候小说里的美好也是对人心灵上的一种慰藉。 生活艺术化就是我们要做到与生活做个好朋友,要和生活分享你的喜怒哀乐,也要观察生活的喜怒哀乐,生活是你,你是生活,多观察和了解,我们便和生活有了一次握手的可能。
  • 有人问汪曾祺是怎么成为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你就纳闷了,左看右看也能看出趣味,也能找到人生的自我,这里你不要误解,汪曾祺先生说的是“从小”。小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也会去探索。
    汪曾祺先生看的和我们小时候的差不多,他看的是:店铺、手艺人,这些让他嗅到了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汪曾祺先生看到的,我们也能看到的,如今出街,街上不缺手艺人,也不缺店铺,还有摆地摊的地摊主,这些都是可以看的。你不要觉得只看就行了,看了不去想想是怎么回事,等于白看,就像看电影,看了一遍大概记住得差不多了,可是当你别人推荐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讲起。 看不是过程,而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可见好的见解和文章来自对生活细微的观察,这种观察要细,还得要细中有细,看到别看到的,也能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对生活看得越细节、越透彻,这生活不就有趣味了吗? 现在你可以告诉我生活趣味来自何方,来自观察,来自细致入微,来自自己的思考,还来自你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 汪曾祺: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不然生活无味,人生无趣
    人这辈子很长,在我们走过的这些时间里,我们只要不走完自己的时间,那就得好好活着。汪曾祺先生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 汪曾祺先生在《不要着急》这本散文集里,就说了人活着不能着急,慢慢就活出趣味和自我。趣味是人人追求的,但如今趣味不能轻而易举就得,自我更是难寻,在如此浮躁繁华之时,人们多了焦灼,多了迷失,多了无味。 如此这些,需要人们慢慢在生活中找回自我和趣味。 有人问汪曾祺是怎么成为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你就纳闷了,左看右看也能看出趣味,也能找到人生的自我,这里你不要误解,汪曾祺先生说的是“从小”。小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也会去探索。 汪曾祺先生看的和我们小时候的差不多,他看的是:店铺、手艺人,这些让他嗅到了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汪曾祺先生看到的,我们也能看到的,如今出街,街上不缺手艺人,也不缺店铺,还有摆地摊的地摊主,这些都是可以看的。你不要觉得只看就行了,看了不去想想是怎么回事,等于白看,就像看电影,看了一遍大概记住得差不多了,可是当你别人推荐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讲起。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