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朋友聚餐。餐中朋友问我,你既然在家,怎么不见你呢?集市也是,晚上更是不见你。我给的回答简单明确——有事。
朋友追问,有什么事,你天天有事吗?我同样给了准确回答——是啊,天天有事。
朋友们在就餐间隙,谈论村庄所生之事,进而延伸到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经济,接着是五花八门的问题。他们说的事,我除了家庭,个人成长之外的话题,很难插进话去,尤其村庄所发生的事,一概不知。
朋友们的追问,源于我对村庄事不了解,不清楚。我在想,如果不是大事,干嘛非要去了解。朋友们则不然,他们不止想了解,还想讨论,并作一番美谈,尽管是美言也罢,恶语也罢。
以上谈论,暴露了当时代许多人的通病“信息”和“焦虑”。
朋友们知道村内传播的事情,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而我却不知道。于我而言,朋友们知道的信息,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的原因很简单,没和朋友促膝而谈,夜晚没去凑三五人堆,谈论人生是非,所以造成我的“信息盲区”。因为不想知道这些信息,所以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传播,有很小的可能会传到我的耳边。另外,我不想知道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知道,所以不会产生焦虑,因为不想知道,更加不会产生焦虑,因为不想知道,所以我更加确定这种“信息”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没了焦虑,但朋友们有。他们的焦虑来自一种未知,他们的未知是我的不知道,他们知道我不知道,所以焦虑了。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口。往深挖一点,未知就是焦虑的源头。

朋友们不知道我的状态,我的状态介于“知道与不知道”之间,他们不了解我这种状态,所以焦虑了;还有一个原因,他们不是非常确定我到底知不知道,所以更加焦虑。
所以,“信息焦虑”是“未知”和“不确定”带来的疾病。
是病得治,还得对症下药。
未知是一味药,也是一种病。未知是焦虑的源头,而非信息的源头。信息的源头是不确定。
信息传到你我耳边,等我们完全听进去信息之后,会将箭头指向这个信息是否真实,转述者是否添油加醋,到底去哪里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信息。准确和可靠这两个词,不就催化了新闻产业吗。新闻产业还有时效性,过了时间,虽然还有准确和可靠的成分,对于新闻而言,还是会逊色几分。
说未知是药,确实,它阻隔了部分信息,让你的焦虑少了点;
说未知是病,当然,它会盲目、不会分辨式吸收各种信息,信息多了,来源不确定,心中疑虑,焦虑也就会产生。
是药的时候,它阻隔的是让你产生焦虑的信息,因为你通过学习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理性与感性并存、还有批判性思维的能能力,所以,这种未知让你更加泰然自若。
是病的时候,缺乏思考,盲目吸收,种类繁多,以至于不能分辨,产生了所谓“信息焦虑”。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就不难理解了。你喝可乐的时候更加美味,还是可乐的各种混合饮料喝着更加美味。这个比喻牵强了点,不过总还熟悉,勉强蒙混过关。
所以,这种病需要“理性思考”来治。
理性思考会让没用的无知彻底过滤,让有用的无知留下,再筛选,最终留下最有用的无知;
理性思考还会在我们面对不确定时,通过思考,能够变得相对理性些。
一段熟悉的场景是这样的,有一天,手机看到一篇对你非常有用的文章,感性的思考会让你进入“自我愉悦”的状态,会产生收藏,不想给朋友分享这么好用的知识等一系列看似费力却没用的动作和心理状态;而理性的思考,在你看到文章后,首先想的是这篇文章到底说了,哪部分对我起了作用,收藏之后我该如何吸收里面的知识,还会想,是把这篇文章直接分享给有用的朋友好,还是等我研究透之后连带文章和成果一起发给他更好。
这就是一种场景,一种人人很熟悉的场景。
所以,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焦虑,怎么区分,到这儿,我相信你心中已经有答案了,要是没有,再回去看看。
未知是焦虑的源头,不确定是信息的源头;不确定的信息,盲目无知是焦虑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