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上一次全家冬日之旅,还是在去年寒假。儿子读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陶埏”这章颇感兴趣,想去景德镇看看陶瓷是如何制作的,我们便带着这本书,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程。
在景德镇的几天里,我们参观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御窑博物馆、景德镇市雕塑瓷厂、陶溪川文创街区,还逛了各种市集店铺,参观了瓷器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满足了儿子动手制作瓷器的愿望。
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位于陶阳里御窑景区的御窑博物馆。到达已是日落时分,听说御窑博物馆晚间也会开门,没想到竟然营业到22时,我们心中很是欢喜,便在博物馆里细细观赏起来,把每个部分的介绍都读了一遍。
御窑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借鉴了景德镇清代蛋型柴窑的构造特点。八个大小各异的棕红色曲面拱体,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御窑厂遗址东边。里面的展品也很特别,结合博物馆外的古窑遗址一并观赏,有种一气呵成的畅快。
不过,和我们平时去的国家级、省级博物馆相比,御窑博物馆展品的不完美、不完整非常明显,有些展品看起来甚至都不像文物。一部分展品是碎瓷片拼接而成的,不用走近细看,都会发现明显的修补痕迹,并且看得出大多数展品曾碎得很彻底。还有一部分展品是未完成的素坯,其中一些是画了一半未烧制的。曾经在拍卖会拍出天价的鸡缸杯,这里有好多个,但都是残次品和未完成品。
看了展品旁的文字介绍才知道,这些碎片都是瓷器烧造好后,工匠故意摔碎的。很多器形相同、花色相同的瓷器都是一排排、一堆堆地展示。它们静静地躺在明亮的玻璃展柜中,毫不掩饰地裸露自己的残缺和不完美。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御窑厂对瓷器的挑选极为严格,御用器大多要“百选一二”,龙缸、花瓶之类则“百不得五”。未被选中的瓷器,多会被摔碎。我细细查看碎瓷片边缘夹杂着的泥土沉淀,心中不免想象工匠们每次开窑的心情。满怀期待地打开窑炉、取出瓷器,而后又一次次将其摔碎。听到破碎声响的一刹,他们在想什么?
参观完博物馆往门口走去,道路一侧是佑陶灵祠。这里供奉着明万历年间的烧窑师傅童宾。由于龙缸烧造屡次失败,他为了反抗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投炉身亡了。御窑厂历经明清27位帝王,曾出土百余吨、2000余万块御瓷片,想到此处,不免唏嘘。
逛完博物馆已接近闭馆时间,次日白天,我们又迎着小雨逛完了整个陶阳里御窑景区。景区很大,除了御窑博物馆、佑陶灵祠,还有御窑明代制瓷作坊遗迹、明清窑作群、龙珠阁、缮瓷坊等。漫步在众多窑炉遗址间,想到这里有宋代以来生生不息的窑火和千年不断的瓷业文明,便心生穿越之感。恍惚间,我似乎也看见匠人们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付出了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