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一千个人大抵便有一千种感受。

买下这本《浮生六记》的同时,还买了几本明清小品文,诸如《板桥杂记》《幽梦影》《小窗幽记》,但是,最先看的是《浮生六记》。它被很多名人作家推崇,都说是一本可错过的好书。

其实,只从这种话便能看出来,《浮生六记》在沈复完成它时,该书籍籍无名,就跟沈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沈复的一生谈不上有何成就。虽然出生士族文人家庭,少年游学读书,但却没有考过科举,更没有做过官。做过幕僚,卖过画,经过商,若说一生坎坷,他与其他人比起来,实在算不上。个人觉得,他唯一能被称道的,就是娶了一个好夫人。

夫人陈芸,善女红,识文断字,是那种传说中的贤妻良母,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那种妻子人选。然而,陈芸成就了男人们对于好妻子的所有想象,但沈复这个男人却没能给陈芸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这是陈芸少时所作。那时识字不多,读书不多,但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如果她不为生活所累,可以安心于读书作文,其实也能成为像李清照那样的大才女。然而,陈芸没有那样一个富足的家庭,更没有嫁给一个可以让她不为柴米油盐操心的丈夫。

秋侵人影瘦,莫名觉得,这是多年婚姻生活后,陈芸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但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果然,一个不能养家的男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有多么的辛苦,点点滴滴,便在沈复的笔下跃然纸上。

老实讲,我一边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替陈芸不值。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果然,连林语堂也喜欢这样陈芸这样的女子。可惜,陈芸遇见的并不是林语堂。如果陈芸嫁的人是如林语堂一般,或许也能成就像李清照与赵明诚那样的佳话。

陈芸,成就了别人对于女人的美好想象,却无人成就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很多人要说,芸娘深爱沈复,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其实,这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只不过是在那个年代,女人的无可奈何。如果她在这个时代,有别的选择,最后的结局可能不会那样凄惨。

一个连妻儿都无法养活的男人,知足常乐有何用?

游山玩水,喝酒听曲儿,为人慷慨但对生活毫无规划,活得那么理想主义,现实却又狠狠打脸。

沈复这样的男人,放在现在这个社会,大概就是所谓的小清新屌丝。进不足以入世将相,退又不能伴青灯古佛。在老爹的庇护下,尚能每日思进取,以小清新的生活乐趣为中心来打发时间,可是一旦被赶出家里,就发现自己连独立门户的本事都没有,生活一下就陷入困境。

作为一个男人,不考虑养家糊口,就知道成天玩乐,有一天过一天,活不下去了就感慨造物弄人恩爱不久,这根本就是个眼高手低的人打着超凡脱俗的旗号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撒娇而已。

沈复应该庆幸,他是活在那个时代。若是活在当下,哪里还能娶上陈芸那么好的女子,估计得打光棍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林语堂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连载于《天下》月刊,后又作长序言,曾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不可否认,陈芸确实是个可爱的女人。但是,如果当年的林语堂像沈复一样,他与哈佛恐怕也就无缘了,更不可能在后来任教北大、清华、厦大,也不会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犹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秋风已紧,身尚衣单,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以待家乡信息。

如此男人,陈芸早早离世,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浮生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