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姒姓,伊氏,名挚。是商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

他出生于洛阳伊川(今河南杞县),他母亲是有莘国的侁民(有罪的人),在伊水居住,伊尹便以伊为姓,幼时的伊川聪慧,且勤学上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因为身份卑微,作为莘国君的奴隶,伊尹后来被当作陪嫁男奴送到了商国。

因为有一手厨艺便在商汤那当了厨师,可伊尹不甘心做奴隶,于是在向商汤奉上食物的时候,抓住机会向商汤分析了天下的形势。

商汤听完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他的奴隶身份,因其精通治国之道,被商汤提拔为“阿衡”(亦称“保衡”,相当于宰相,后人习用“阿衡”一词代指伊尹)

被授以国政的伊尹,在公元前1600年,辅助商汤灭夏朝,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伊尹一共辅佐了商朝的五位君主,包括商汤、外丙、仲壬、太甲和沃丁。

功勋卓著的他在沃丁八年(前1549年)去世,享岁100。

沃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他葬在商汤的陵寝旁边,并且用天子之礼送别他。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称赞伊尹对殷商的功绩:“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虽然伊尹对商朝贡献良多,但他流放太甲的行为,却成为了后世权臣效尤的凭据。

西汉时期,权臣霍光就以伊尹为先例,操纵皇帝的废立。故后世把“废黜皇帝”,称为“伊霍之事”。

《三国演义》描写董卓废帝时便引用“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

董卓想废幼帝自立为帝,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