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三点,大别山南麓。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红秀剧场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

老人们凑在一起在煦暖的冬日里打着扑克牌,孩子们在广场边上的简易“滑梯”上滑上滑下。

一个巨大的充气红军战士卡通形象——“红仔”,矗立在剧场门口,与“我爱红安”留影台一起,成了游客最喜欢与之合影的对象。

这个春节前,我专门到了红安,想更深入了解这个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的地方更多的故事。

我决定首先观看《我和我的红安》实景沉浸式宣讲演艺。

我在红秀剧场对面的商店里买东西,店员告诉我,“我们本地人也看,非常好。”

有人说,只有看了《我和我的红安》,才会更了解红安。

2

一个小时的节目,用艺术化的方式,运用声光电技术,讲述了红安的革命史,也讲述了红安的英雄史。

官方介绍里说,《我和我的红安》剧目立足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以红安红色革命历史、红安革命人物为线索,讲述了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奇袭阳明堡、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时期上甘岭战役的革命故事,展现从红安走出来的董必武、李先念、陈锡联、韩先楚、王近山、秦基伟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韩大妈”、“赵刚”、“赵红安”、“玉珍”等红安平民英雄敢于斗争、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奇袭阳明堡那段。

3

1937年10月,距离“卢沟桥事变”三个月,正是日军叫嚣要以最快速度灭亡中国的时候。

日军除了从北京一路往南打,并最终在上海地区与中国军队进行了惨烈的“淞沪会战”之外,也在占领大同之后,在山西境内由北往南打,企图占领太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阻止日军铁骑南下,中国军队在太原以北组织了“忻口会战”。

国难当头,国共两党的军队进行了密切合作。

在这段时期前后,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等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国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从红安走出的开国上将陈锡联,时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团长,他奉命率军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他们发现,总有日军飞机轰炸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经过仔细侦查,他们发现了日军在阳明堡修建的简易机场。于是,陈锡联率军夜袭阳明堡,经过一个小时激战,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炸毁、炸伤日军飞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

消息传来,中外媒体均进行了广泛报道。陈锡联率领的769团,一时成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其他三大名团分别是在北京卢沟桥抗击日军的吉星文团、南口保卫战中的罗芳珪团和淞沪抗战中孤军八百壮士守卫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

战后,蒋介石不但颁发了嘉奖令,还发了2万元奖金奖励参加阳明堡战斗的部队。

刘伯承在接到电报后连声称赞,769团首战告捷,打得漂亮。

在《我和我的红安》剧中,就有一名叫做赵红安的战士在夜袭阳明堡中壮烈牺牲,他给家中的爱人玉珍写下的最后一封信,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红安在战前找到团长陈锡联,表示万一出现什么意外,请团长将一封信带给玉珍。

陈锡联团长说,“是我带你们从红安出来的,我一定要把你们平安地带回红安。”

剧中,在阳明堡机场,赵红安与日军英勇战斗,身受重伤,最后拼命炸毁了日军最后一架飞机,以身殉国。

赵红安在信中跟玉珍说,“等我回来娶你,一定要让你做红安最美的新娘。”

这样的誓言注定是无法实现了。

陈锡联团长带着每一个跟随他的红安子弟兵平安返乡的愿望也注定无法实现。

很多观众看到此处,已经哭得稀里哗啦。

好在,这只是一场剧。

但是,我又在想,这仅仅是一场剧吗?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秀剧场的旁边,就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

在园中的烈士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红安地区登记在册的两万两千余名烈士的姓名。

实际上,加上那些“无名无姓”的牺牲者,红安地区有多少烈士?

是140000。

从黄麻起义到新中国成立,在二十二年里,大别山红旗不倒,牺牲的烈士近百万人。

今天,我们知道名字的,有14余万。

在这里面,有多少个赵红安?他们的背后,又有多少个玉珍?

6

人们都称赞红安人,说他们在革命年代,“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

人生在世,有谁真的不要家、不要命吗?

也许有,但我相信,不多。

赵红安他们,其实也想回家,与玉珍结婚,过上岁月静好的日子,然后儿孙满堂,颐养天年。

他们非不想也,是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实不能也。

7

出身红安的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一路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国家副主席、代主席。

他出生在红安县城一个大家庭中。虽然家中开办了杂粮铺、酱菜铺,生活依然艰难,董必武的母亲也需要为别人做工补贴家用。

母亲为了节省灯油,无数次在院中石榴树下借着月光纺线。陪在一旁的幼年董必武,从母亲那里听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红安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董必武算是家境不错的,他还考中过前清的秀才,但是,他所看到的彼时中国又是怎么样的呢?

董必武参加科举考试时,曾亲眼目睹有考生因拒绝带有侮辱性的搜身检查,被活活打死。

他自己后来去武昌参加考试,也因为只是在官衙前逗留,就被官差殴打。

目之所及,官府欺压百姓,却对洋人卑躬屈膝,中华大地,无数百姓苦不堪言。

家庭的熏陶,在家乡的所见所闻,都是推动董必武立志寻找救国之道的重要原因。

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红安走出的另外一个新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他年幼时家中更是清贫。

他只上了两年私塾,便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最后当了“小木匠”。

在做学徒的时候,他曾经饱尝主人的打骂。

参加革命后,有人拿李先念早年的经历开玩笑,说他是“做棺材”的。但是,李先念并不以此为意,开玩笑说自己是给旧社会“做棺材”的。

李先念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从大别山到秦岭、大巴山,再到河西走廊,最后又回到大别山,实施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1955年解放军将领授衔时,李先念因为解放后先后在湖北省、中央政府工作,不符合授衔条件。

毛主席找到李先念,问他有什么看法。

他说,“只要能一直工作,能一直为人民服务就行。”

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红安走出的另外一位开国将军秦基伟,在解放后主动要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率领15军,参加了震动中外的“上甘岭战役”。

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都是15军的战士。

“上甘岭战役”期间,在42个昼夜里,敌军向志愿军阵地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将阵地标高削去了两米之多。

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打出了军威,更打出了国威。

在“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国带领的联合国军再没有发起大规模战役,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在谈判桌上拿不到的,在战场上面对中国军人时,他们同样拿不到。

秦基伟将军后来晋升为上将,担任国防部长,并组织了1984年建国35周年大阅兵。

他的幼年经历又如何呢?

秦基伟10岁起,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父母双亡,哥哥也死去,唯一的姐姐远嫁他乡。

13岁时,秦基伟成了孤儿,也成了一名义勇军小战士。

无数像秦基伟这样的红安“好男儿”“好女儿”,投身革命,他们不是不怕死,不是不要家,是他们在那个苦难的中国里,别无选择。

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安七里坪长胜街,这里见证过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的战斗,也是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所在地之一。

在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写的“红四方面军纪念馆”内,有着无数革命前辈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展览快要结束的部分,我看到了一张表,它介绍了从红四方面军走出的共和国高级将领名单:

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徐海东……

真可谓“将星云集”。

就在这张表的后面,是“红四方面军时期著名革命英烈”统计表,名单更长。

一个个名字,虽然稍显陌生,但稍加了解,就知道,他们在不同时期,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重要的是,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终极牺牲——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

按照牺牲时间先后排列,潘忠汝名列第一。

1927年12月5日,黄麻起义后,敌人围攻黄安城,潘忠汝前后六次进出城门,掩护战友突围。当他第七次护送战友往外冲时,不幸腹部中弹。最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1岁。

牺牲前20天,潘忠汝在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大会上说:

“我们不仅要打下一个黄安县,我们还要打遍大别山,打遍全中国,打出我们的大路,打出我们的江山。任何势力也抵挡不住我们工人、农民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

年轻的潘忠汝,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

但是,他以一个革命者独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精准预测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

黄麻起义22年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诞生了!

站在他旁边的,就有跟他一起参加过中共一大会议、出身红安的董必武。

有人说,红安,是一个中国人亏欠最多的地方。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的这几句话,道出了红安人积极参加革命的盛况。

48万红安人,为新中国的诞生奉献了14余万英雄儿女。

“铜锣一响,不胜不休。”

正是无数红安人前赴后继,以身报国,才等来了赵红安、潘忠汝他们永远没有等来的那一天——胜利。

在红安走访的几天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回想着一句话:“红安处处是英烈。”

但与此同时,我也知道,“中国处处有红安。”

从南昌城到广州城,从井冈山到大别山,从秦岭、大巴山到川西的草地和雪山,从六盘山到陕北的高原,从河西走廊到太行山,从中国的土地到异国他乡,在救国救民、保家卫国的道路上,哪里没有“红安”?哪里不是“红安”?

亲爱的朋友,你可曾知道,中国光是有着“将军县”之称的,就有10个。

活下来的,也许最后当了将军。

更多没有活下来的,成为了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烈士。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请你一起再次体味一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段由毛主席亲自撰文、周总理亲笔题写的碑文,表达了每一个中国人,对在那一段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岁月里,为了一个光明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的感激之情。

中国为什么不会亡?

因为,在这片古老的地上,有无数个“红安”。

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要民族有危难、人民有苦难,会有无数个“赵红安”挺身而出,以身报国。

他们也怕死,也想家,但为了更多中国人不用去死,不用失去家,他们自己去赴死,自己舍弃了小家。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所幸,英雄和先锋,中国两样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