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2010年第二届中国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有一幅杭绣图吸引了众多专家的目光。

这幅杭绣图名叫《观经图》,用的是非常复杂的双面绣技术,图的正面绣的是佛祖于宫殿前讲解经文,众生听经的恢弘场面,共有532个人物,而图的背面还绣有7221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

这幅杭绣图是作者花了整整17年的时间绣出来的。

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刺绣历史,从古至今,大家可能只听说过绣女,而这幅图的作者却是中国极少数的“男子刺绣”的传承人,而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位男士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有富豪提出愿意花千万价钱买下这幅画拿回去收藏。可没想到的是,这幅杭绣图的作者居然拒绝了。

他说:“我虽然不富有,但是我也不需要这笔巨资,我的生活,每日三餐温饱足以。”

那么,这位让人佩服的男性作者是谁?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让他坚持了17年,日夜不停歇地绣出这幅巨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误打误撞成为了男绣师

一、误打误撞成为了男绣师

这位男性作者叫赵亦军,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赵亦军出生于1946年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小学毕业后,父母就已经拿不出钱供他再继续读书。

好在赵亦军从小就喜欢画画,他在读小学时就画了许多画,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说他很有画画天赋。

就在他小学毕业13岁这一年,杭州政府出资成立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是专门给他们这种小学毕业后,又上不起初中高中的孩子去就读的,主要是允许孩子们半工半读。

赵亦军想着既然是美术学校,那肯定可以学习画画,于是,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可是,赵亦军进了学校才知道,这学校压根就没有绘画专业,赵亦军无奈,只得报了个木雕和刺绣,木雕专业是他经过仔细斟酌才填写的,他想着学了木雕,以后也好找工作,而刺绣是他无奈之下随便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杭州当时正在大力推行刺绣,迫切地需要培养出许多的杭绣接班人。杭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始于吴越,兴盛于南宋宫廷之中。

公元1138年,宋高宗迁都杭州,当时的宋朝半壁江山已落于金人之手,而宋高宗却无心收复失地,只图享乐,“杭绣”这门技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旺起来的。

因为杭绣是专门为南宋宫廷服务的,所以还被称为“宫廷绣”,也就是从宋朝开始,杭绣的绣工大多都是男性,因为男性绣出的绣品柔中带刚,更加符合宫廷的需要。杭绣最为鼎盛的时期,有三百多名男性艺人,当时的杭绣技术传男不传女,这个行规一直延用到了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到了后来,也有不少女性开始学习杭绣,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杭州就还有两百多名刺绣艺人,可是由于完成一幅杭绣作品需要的时间长,而且技艺繁复,得钱又少,越来越多人放弃了这门技术,转行去做别的来钱快的工作。

眼看着会杭绣的人越来越少,政府也很着急,于是,学校在政府的授意下,背地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有学生填写了刺绣,就一定会被录取,赵亦军就这样误打误撞开始了他的刺绣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被录取的学生有三十多名,而男性学生只有六个。学校非常看重这些未来的杭绣接班人,他们还专门请来了在杭绣中有着极高地位的杭绣传人张金发老先生。

起初,赵亦军被分进刺绣班后,心中是很不高兴的,他觉得自己一个男孩怎么能像女孩一样整日拿起绣针缝缝补补呢,可后来当他看到张金发老师,听他说了杭绣的历史和展示了许多幅杭绣作品后,他开始对这杭绣感兴趣了。

可当赵亦军拿起针真正开始学习刺綉时,才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杭綉传承人是有多么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不畏艰苦,不改初心

二、不畏艰苦,不改初心

赵亦军刚开始学刺绣时,和别的同学一样,十个手指头上都满是伤口。男生经常因为控制不好力度将一幅幅作品绣成废品,而且因为杭绣的针法非常多,有平绣,乱针绣,叠绣等等五十多种 ,不少同学都是学了这个忘了那个。

想要绣出一幅完美的作品,也非常费时间,步骤也十分复杂,要先设计画图,还要配置丝线,描绘草稿。

而且,张金发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他对学生们的要求是相当高,只要哪一个步骤做得不好,就会要求学生重做。

班上很多同学在学了一段时间后,都叫苦不迭,经常在课余时间抱怨太累太辛苦,很多同学都因为吃不了这个苦纷纷选择了放弃,但赵亦军是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他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手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的小伤口,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只是自己简单处理过后,又开始认真的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赵亦军就会请教张金发。

张金发也早就看中了赵亦军的勤奋好学,对于赵亦军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他都是非常有耐心,倾囊相授。

在张金发的教导下,赵亦军的刺绣技术一天比一天娴熟,看着自己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赵亦军很有成就感,而且也彻底地爱上了刺绣。

毕业后,赵亦军虽然是被分配到了杭州无线电专用设备二厂当了电工,但是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刺绣,在工作之余,他还报了班学习木工、画羽毛画、下班回家,夜深人静之时,他继续练习刺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他再次找到老师张金发,这一次,他是诚心拜在张金发门下,想成为杭绣的传人,张金发非常高兴,对于这个当年的学生,他是非常欣赏的,当即就收了他为徒。

后来,师徒二人共同完成了一幅作品《释迦牟尼》,这也是张金发老先生的最后一幅作品,当时张金发在教赵亦军时就已经有六十多岁了,后来在师生俩共同完成这幅作品没多久,张金发就去世了。

而赵亦军在经过了几十年的苦练后,也成为了有名的杭绣大师。赵亦军在多年苦心研究杭绣中发现杭绣和佛教极有渊源,在南宋时,寺庙里佛堂中的挂幡,供桌的围屏都是杭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脑海里突然升起了一个念头,他要用杭绣技艺为后人留下一幅巨作。他开始画草图,设计构图,1994年,49岁的赵亦军开始了这幅巨作的第一针,除了吃饭睡觉,他没日没夜地绣着这幅作品,每天工作超过八个小时。

晚上的时候他还会抽时间写一本叫《源自南宋宫廷的杭绣》,他把自己对杭绣的所见所学和历史以及杭绣的各种技法都记录了进去。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赵亦军病倒了。

他胆囊炎发作,并且衍生为出血性坏死性重症胰腺炎,连续动了八次手术。

胰腺烂光,胆囊切除,大肠切除,小肠剩下三分之二,当时,医生说他只有5%的存活率,但是赵亦军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和那幅作品,他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当他坐在病床上时,手中依然还要拿起绣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他的手拿东西都是发抖的,可让人惊奇的是,当他捏起小小绣针时,却十分的牢固。

家人哭着劝他好好养病,再这么劳累下去,会连命都没有,可是他却说:“我不会死的,我还没有为杭绣留下传承之人,那幅作品也还没有完成。”

坚强的赵亦军终于挺了过来,于2010年完成了这幅巨作,他为这幅作品取名为《观经图》。

从他开始绣这幅作品时,他130多斤,而当这幅作品完成时,他已经是满头白发,体重仅剩70斤。

《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532个佛教人物,背面则绣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共7221个字,这幅作品的问世,可以说是把杭绣艺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推向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在绣《观经图》的同时,赵亦军还绣了许多幅与佛相有关的作品,如《大日如来》《阿弥陀佛立佛》等等,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与佛教有关,每一幅都绣着栩栩如生,把悲悯众生的佛祖形像刻画得十分生动。

如今的赵亦军已经76岁了,他依然行走在刺绣的道路上,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不少人问他:“你随便把你的作品卖出去几幅,后半生的日子都可锦衣玉食了。你怎么不卖呢?”

赵亦军却淡然地说“我的作品绣法都是书本上没有,市面上找不到的,我要将它们都保留下来,可以给我的传承人观看模仿。而且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好了,以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而现在衣食无忧,我有什么必要一定要把我的作品卖出去赚钱呢?人啊,要知足才能长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杭绣的传承

三、杭绣的传承

杭绣已经在2009年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文化遗产名录。

已经75岁的赵亦军有三个心愿:

第一个是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作品让宫廷杭绣流传下去。

第二想把自己一生的心得体会通过文字资料作为教科书留存下来。

第三是多多培养有兴趣学习宫廷杭绣的学生,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我不能让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如此优秀的东西在我手中消失了。

赵亦军曾想过把这门技艺传给自己的女儿,可是,女儿却吃不了这个苦,而选择了绘画专业。

赵亦军为一直没有传承人而感到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杭州政府知道后,便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开设了杭绣的课程,专门聘请他去教学,如今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坐在讲台下听赵亦军讲学。

政府还请来了多名专家将赵亦军写的那本《源自南宋的宫廷——杭绣》改编成了适合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课本,如今,杭绣已经被纳入了艺术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课程,成为了学生们的必修课。

如今的赵亦军也已经有了传承人,一个叫何涵的女孩主动找上了门,成为了他的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