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4日下午结束参观之后,邬达克纪念馆将暂时闭馆。消息发布之后,不少市民前来参观打卡留影,与这座建筑“告别”。

位于长宁区番禺路129弄的建筑为邬达克旧居,建成于1930年。邬达克于1918至1947年旅沪,在上海留下超过百余幢种类广泛、风格多元的建筑遗产。在上海,人们常常能与他的建筑不期而遇,这些建筑经岁月沉淀,成为了经典的上海符号和城市记忆。2013年1月,在对邬达克旧居主楼内外进行了近两年的修缮后,邬达克纪念馆于邬达克诞辰120周年当天开幕,至今已有超过100万人次走进过这座纪念馆。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前往邬达克纪念馆进行拍摄,记录下纪念馆最后一天开放的现场。

邬达克纪念馆落幕!开馆最后一天,市民冒雨打卡“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邬达克纪念馆落幕!开馆最后一天,市民冒雨打卡“告别”

《上海会客厅》节目

2月4日是邬达克纪念馆开放最后一天。应市民要求,邬达克纪念馆专门设计订制了“邬达克纪念馆闭馆告别纪念章”供观众加盖。纪念章里的邬达克旧居建筑是沪上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的作品。

有集邮爱好者还提出,加盖后当天寄出,留下2月4日的邮戳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2月4日上午九点半起,在邬达克纪念馆南侧水景旁设了加盖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邬达克纪念馆闭馆告别纪念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章里的邬达克旧居建筑是沪上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的作品

旅游爱好者和旅游门券收藏家张福厚在朋友圈分享了他加盖当天闭馆纪念章的纪念馆旧版门券,旧版门券是他个人收藏的。张福厚的家离纪念馆很近,他一直关注邬达克旧居,从十多年前邬达克旧居修缮时,就经常去。2月4日当天,张福厚是与旅游爱好者、门劵收藏家周介明结伴去的,两位老友都敲了纪念章。

门券收藏家张福厚加盖当天闭馆纪念章的纪念馆旧版门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券收藏家张福厚加盖当天闭馆纪念章的纪念馆旧版门券

市民俞亮富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友胡国璋先生,在2019年第五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时,将有关邬达克纪念馆的170多篇报道的剪报本捐给邬达克纪念馆。

这次听说纪念馆要闭馆了,胡老先生想再到纪念馆去看看,但馆里的志愿者劝他不要去,一是天气不佳,二是排队人太多,因此他就未能前往,为此深感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第五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胡国璋先生捐献剪报本

当天晚上6点多,最后一位观众离开,纪念馆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刘素华告诉记者:“按照计划是下午4点半闭馆,由于这几天来参观告别的市民特别多,我们基本满足到了每一位排队的市民。

在纪念馆参观的市民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纪念馆参观的市民朋友

刘素华说:“这些市民让我深深感动。感谢缘分让我从事邬达克文化推广,15年弹指一挥间,我已经从四十多岁干到六十岁了。”

2月4日晚上9点26分,邬达克纪念馆发布暂时闭馆之前的最后一条通告:

爱无尽,行有极。我们不得不遗憾的通告大家,邬达克纪念馆开放至今天(2024年2月4日)落下帷幕,感谢数日来众多民众冒雨赶来与我们一起告别已走过十一岁生日的邬达克纪念馆。感恩曾给予我们支持帮助,陪我们一路走过的所有人。再见!

2月4日市民排队入馆(市民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4日市民排队入馆(市民拍摄)

对于邬达克纪念馆,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乔争月很有感情,她告诉记者:“今天我们工作室(Qiao Shanghai)同事也赶到现场,帮我买了一张告别明信片!”

2013年纪念邬达克逝世55周年暨《邬达克》新书发布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纪念邬达克逝世55周年暨《邬达克》新书发布会

2013年是邬达克逝世55周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以及《邬达克》传记。乔争月是《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她也参与翻译了《邬达克》传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作为《邬达克》传记的翻译者和《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的中文作者,她被认为是国内最主要的邬达克建筑研究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邬达克》传记(同济大学出版社)

1月31日这天,乔争月与华霞虹原本相约去纪念馆看一下:

排队人太多,我跟华老师没有进去,我们就到上生新所喝咖啡了。晚上回来看到灯亮着,就带女儿夜访了一下“邬达克叔叔的家”,也算最后告别了。

邬达克旧居是优秀历史建筑、长宁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科普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邬达克旧居是优秀历史建筑、长宁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科普基地

乔争月认为,虽然邬达克纪念馆暂时闭馆,但仍然是对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一种实践的探索:

通过纪念馆的方式让邬达克故居对公众开放,唤起了市民对建筑文化和城市历史的兴趣,也起到对外宣传介绍上海城市文化的作用。

从邬达克热的背后可以看到,这15年的民间建筑科普工作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希望未来上海能有更多类似邬达克纪念馆这样的项目,让市民们走进历史建筑,并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提升历史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