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管理河东盐政,事必躬亲,一点也不含糊,断案如神,很受百姓爱戴。他巧断奇案的故事,至今还在盐湖周边的百姓口中流传着。今天要讲的是包公理政期间巧断借账不还一案。

故宫南薰殿藏包拯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南薰殿藏包拯像
包拯明志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明志诗

那天一早,敲过升堂鼓之后,包公来到大堂办公,不一会儿,就 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气喘吁吁进了大堂,双膝慢慢跪下来连喊 “包大人,我真好冤枉啊”。包公抬头一看,下跪的老者六十开外,慈眉善眼,穿戴整齐,便问道:

“老人家状告什么人,请站起来,喝点水,慢慢地讲。”

老者叩头站起说:

“我叫胡明礼,是十里铺盐店的掌柜。今年三月初八,我胞弟连襟邱家坡的邱贵,他要去陕西耀州城贩瓷碗,没有本钱,向我借纹银三百两,说好用三个月即还,我念他是拐弯亲戚,便应诺解急。次日一早让我店里学徒娃胡诚信送三百两银子给他,也没有拿回收据,眼看就到八月底,还不见邱贵还银,虽然已逾期近两个月,念沾亲带故,不愿上门催讨。前几天,街头相遇,提及借银一事,邱贵说他已还多月,并说是同解州铁家巷张小能相伴来还的。我听此话,简直活见鬼了,犹如五雷轰顶,还银不还银不是大事,借银再受讹诈,我受不起这个罪,今兴讼公堂,请包老爷公断。”

说罢从袖筒里拿出诉状呈上。

包公细把诉状过目一遍,看胡掌柜也不像胡说之人,就立发传票,传邱贵、张小能上堂,公差将邱、张二人带上堂来令两边跪定。

包公审视二人一阵后觉得不是善茬,就问那年约四十岁的胖子

“你可是邱贵?”

胖子爬跪半步答道:"正是小人。"

“今春三月可曾向胡明礼借过白银?”

“借过纹银三百两。”

"有无借据"

“因是亲戚未立借据。”

"有无用期?"

“原说三个月。”

“可曾归还?”

“上月十五一次还清。”

“还银以何为证?”

“我约解州张小能一起送银给胡掌柜的。”

包公沉思片刻,将诉状再翻一遍,转脸问张小能:

“你是张小能?”

“是。”

“张小能,你可知,作伪证要受重罚?”

“小的明白”

"何时谁约你?送银给谁?"

“七月十五,邱贵约我携银送给十里铺胡记盐店胡掌柜。” “送银给胡,交银时可有什么见证人?”

“别无他人。”

包公追问:

“张小能,还银约你做伴,你可知是何人送银子给邱贵的?” 张小能迟疑一下才回答:

“是胡记小学徒娃胡诚信。”

“你怎么知道的?”

“是邱贵说的。”

"你们送银,胡诚信可在?"张小能稍犹豫,邱贵接答: "未见胡诚信。"

包公惊堂木一拍:“本职不曾问你,休要插话。”又看了冒虚汗的

张小能一眼:“我再问你,你真的相伴邱贵还银给胡掌柜?” “真的。”

“还银多少?”

“足银三百两。”

包公转向邱贵:“是足银三百两?”

邱贵答“是”。

包公问胡明礼:“胡掌柜,你一把年纪,怎不念亲戚关系,兴讼公堂?他们口口声声相伴还银给你,这难道有假不成?"

胡明礼听了连喊“冤枉”,就要下跪,包公示意阻止,胡明礼肯定地说:“青天大老爷,他们确实没有还银给我。”邱张二人偷偷暗笑。

包公说:“原告被告,你们说的都是实话?”三人一一说是。

包公当堂令手下人取来两张席、一筐萝卜、两把刀子,把邱贵、 张小能分别围在堂下左右,各给几个萝卜、 一把刀子,大声宣布:“邱贵、张小能,你二人各将还胡三百两的银子实数,按所还时的重量、数目,用萝卜切割成形,以供老爷核对。”

半个时辰过后,两人各从席筒里出来,捧出各自削成的萝卜元宝,包公让摆在公堂上,让人观看,邱贵的是十两的二十个、五两的二十个。张小能的是十两的十五个,五两的三十个,都是三百两。包公当众质问:“既是两人同去还银,为何数目都不一样?”

包公回到座位,把惊堂木一拍怒声而喝: “邱贵、张小能,本案已明,还不从实招来!"

邱贵到这个时候才把案情全讲出来。

原来是张小能给邱贵出的赖银主意,企图从中渔利若干。事情大白,各责四十大板。当堂判决,邱贵立即还清借银三百两,追加利息五十两,张小能教唆犯罪,罚白银一百两交官,另罚劳役一年。审理完毕包公退堂,此案审得明白,判得公正,后人有顺口溜称赞:

赖银不想还,受罚又挨板。

包公巧断案,清名世代传。

包公祠包拯坐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公祠包拯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