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博通经传,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金亡不仕 以故国文献自任。能诗词,诗多记述时事,慷慨悲凉,有“诗史”之称。词近苏轼、辛弃疾,风格沉郁。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乐府》 金人诗词多赖以传。自存词三百八十一首。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元好问任国史院编修官,在汴京度元夕,看到元夕之时京都的繁华热闹,写下了这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都元夕

金朝)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京城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句“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从当时游人们穿着打扮入手,写出了京都元夕夜的热闹场面:元宵节时,到处都能看到女人们穿着盛装,化着浓妆来看灯;小孩子们则在街道上欢闹地游玩。 "袨服华妆",突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则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通过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衬托出汴京元宵节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两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紧扣读书人着长衫的特点,写出了诗人欢度元宵节的情景:我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元夕夜在做什么呢?也和游人一起在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这里用“长衫”与首句的“炫服华妆”对比,用乐景抒哀愤之情,流露出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同时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诗以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用乐景抒哀愤之情,含蓄动人,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