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2月26日消息(记者 俞烨 通讯员 邵敏)“福园可以将缑城书院与大佳何镇的方孝孺、马家双院士等名人联系起来,围绕‘读书种子’打造宁海名人文化IP,助力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福园几个业态项目的融合性还有待提升,缺乏常态化的主题性活动。园区要做好项目的规划和融合,依托各种主题性活动进行各业态项目的再创作……”

2月24日,在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缑城书院内,学生实践团队头脑风暴,各种建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25名“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学生代表齐聚宁海县大佳何镇,参观方孝孺纪念馆,追寻“正学精神”源头。参观活动结束后,学生团队前往石门乡村艺术谷南阳村福园。

福园的主理人丁仁龙早早地等在门口,大巴车刚停下,他立马迎上来握住带队人的手:“可把你们等来了,我这边的几个业态项目还需要你们帮我提提建议。”学生代表从“读书种子”宁海名人IP打造、非遗项目体验感提升、园区路线规划、福园二期扩建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丁仁龙一边点头一边拿笔仔细记录,与学生们探讨改造提升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调研交流后,学生实践团队在缑城书院开展了2023年“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3名优秀学生作了交流发言。“实习期间,税务人严谨的办事态度和真诚的服务态度深深感染了我。在带教老师身上,我也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的职场技能,例如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困难与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些技能将会是我未来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身为宁波轨道订单班的一员,我希望未来能够投入到家乡的轨道建设事业当中,为宁海县的发展出一份力。”在国家税务总局宁海县税务局实习的刘婧怡说。

自2015年以来,宁海团县委积极实施“宁海未来人才储备计划”,从“家燕归巢”到“返家乡”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家燕归巢”体验拓展营到“青·巢”基地,“家燕归巢”品牌历经10年不断迭代升级,内容变得更丰富,岗位平台也更广了。目前已与13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岗位实习合作关系,每年为宁海籍大学生提供菜单式实习体验岗位150余个,深受宁海籍高校学子的欢迎,累计推动2000余人次宁海籍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回乡服务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近年来团县委依托团建联盟等平台持续发力,引进各地知名高校团队,以调研游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在宁海开展课题调研、实践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如2023年暑假就吸引来自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57所高校的87名学子组成的16个社会实践团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批调研报告成果,为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丰富的人才招引政策、完善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友好的青年生活环境,不断为宁海学子回到家乡、共建家乡释放最大诚意,也激发了学子们“归巢”发展的强烈意愿。未来,该县团县委将对标宁海高质量发展暨“五大革新突破年”大会总体部署要求,继续发挥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打造“宁好青年活力之城”,在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政策等方面积极探索,帮助青年学子在见习实践中提升素质增长才干,以多方式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