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一早,六盘水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全市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
自然界的迷雾,何尝不是近期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的巨大争议的缩影?
自25 日《中国经营报》刊发“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过亿债务政府只愿给 1200 万”报道以来,这座城市就进入了风口浪尖。
27 日,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新闻办通报称,“六盘水市水城区政府共欠企业约 2.2 亿元”,以及“区里要以 1200 万元化解所有 2 亿余元的债务”的报道均不属实。
一方是带“中国”字样的重量级老牌财经媒体,一方是信誓旦旦的地方政府部门,双方针尖对上了麦芒。
谁是谁非?
有人质疑六盘水市水城区是否在“以刑化债”?
也有人质疑,该企业家在短短 3 年内拿下10个政府项目,如此高中标率背后有无隐情?
事实的真相究竟何在?多家重量级媒体开始下场,试图厘清这件谜案。
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认为,通报过于语焉不详,需要更多细节:
其发表题为《女企业家讨工程款被批捕,官方通报还需更多细节》一文:对于此前报道中提到代理债务执行的律师等 10 余人被刑事拘留一事,包括拘留原因,为何没有回应?马某某承建的 10 个项目手续都是合法合规的吗?
知名媒体人胡锡进则认为,通报的发布主体应该更有权威:
老胡发表《女企业家为讨工程款寻衅滋事,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一文:该区政府是这起纠纷的当事方,因此如果要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更令公众信服,恐怕要由水城区政府的上级机构出面发布通告,效果会更好。
著名的南都评论则认为,该案将检验最高检刚刚推出的“检察护企”的成色。
在《讨政府工程款陷“寻衅滋事”,以个案检验“检察护企”成色》一文中,南都表示,企业承建政府工程后,迟迟拿不到相关款项,是颇为典型的民事纠纷,现在却再次呈现出民事纠纷刑事化处理的情况,令人费解。
此外,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也都纷纷发布了报道。
28日晚,省一级的回应终于到来。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水城区涉企有关网络舆情的情况通报》,表示:针对网上反映问题,已成立由省检察院牵头的调查组,对该案进行全面审查,严格依法办理,维护司法公正。有关调查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也许,子弹飞得不会太久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