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奥本海默》重映之际,读一读来自《诺兰变奏曲》,诺兰自述中影响过他的电影书单。

令诺兰“大受震撼”的《导演》,来自父亲的礼物《好莱坞之眼》,心之所向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以及同样来自英国的《希区柯克传》。

是传奇导演,更是超级影迷。以下是诺兰认证的电影书单,多厨狂喜,梦幻联动,诺兰推荐,必属精品。

吕美特让我惊叹的地方在于,他的作品是如此多元,但他也能拍出酷似库布里克的电影,刻画残酷暴行和社会上的人性缺失。《突击者》和《山丘战魂》这两部电影都非常英式,却出自这位纽约人之手;它们也令人极度不安。《冲突》则是一部背景放在真实世界里的恐怖片,非常可怕。我们把它完全抄进了《侠影之谜》。哥谭市的腐败程度,必须向压抑的20世纪70年代看齐,必须达到《冲突》中那样的腐败程度,蝙蝠侠的存在才能成立。戈登怎么会接受一个义警呢?他面临的必须是弗兰克·塞尔皮科那样的处境-司法之轮已慢慢停转,除了依靠义警之外别无他法。随着时间推移,看着那些陪伴我成长的电影,以及它们如今的影史定位,我逐渐感受到一些非常基本的东西,这种单纯性往往会赢得最终的胜利。我从这些电影中学到的是,在一个肮脏的世界里,洁身自好是多么不易。这就是《冲突》告诉我们的事情。

导演

作者: [波] 西德尼·吕美特

原作名: Making Movies

译者: 张文思

美国导演工会推荐,好莱坞几代电影人都在读的导演工作终极之书

“他拍出了库布里克没有拍出过的伟大电影”,诺兰称《蝙蝠侠:黑暗骑士》受到本书及吕美特作品的启发

全世界电影人奉为必读经典

《十二怒汉》《东方快车谋杀案》导演、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50年45部电影的实战笔记

“只有亲自拍过,才知道真相!”

UCL的第一学年快结束时,诺兰的父亲给他买了一本乔恩·布尔斯廷(Jon Boorstin)所著的《好莱坞之眼》(The Hollywood Eye,1990)。这本书探索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各种联结,有本能式(visceral)、移情式(vicarious)和窥视式(voyeuristic)......对于诺兰关心的几样事,他谈了不少,包括斯坦利·库布里克为《2001太空漫游》开发的栅缝扫描摄影法(slit-scan photography),被他称为“最大可能接近纯粹速度的升华感”,IMAX格式则是“最接近纯电影的放映系统”。,以及希区柯克《惊魂记》(Psycho,1960)中那场浴室戏的剪辑,尤其是诺曼·贝茨[Norman Bates,安东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饰]事后清理现场的段落。布尔斯廷写道:贝茨的恐惧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恐惧......这段评述深深地打动了诺兰。

好莱坞之眼

作者: [美] 乔恩·布尔斯廷

副标题: 像电影人一样思考

原作名: Making Movies Work:Thinking Like a Filmmaker

译者: 宋嘉伟

从「业余」走向「内行」的入门课

从「看电影」到「做电影」的启蒙书

探索电影创作的核心秘密

掌握用镜头思考背后的逻辑

我们用三种眼光看电影:

窥视之眼是心智的眼睛,它乐于被哄骗,却无法容忍被愚弄;

移情之眼是心灵的眼睛,它不是在看情节的转折,而是在寻找真正的情感;

本能之眼是渴望刺激的眼睛,它追求更加纯粹的电影化体验。

——乔恩·布尔斯廷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写过一本很好的书,讲的就是那些只会发生在电影里的事,比如从来没人付打车费,或者角色们上车时引擎总是发动的,还有办公室里摆着建筑模型的角色都是坏蛋。我也拍过几部里面有建筑模型的电影。因而电影里充斥着这些奇妙的规则,我也不想被区别对待。换言之,我希望能拍那种没人付打车费的电影。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副标题: 影评大佬罗杰·伊伯特毒舌小词典(升级版)

原作名:

Ebert's Bigger Little Movie Glossary:A Greatly Expanded and Much Improved Compendium of Movie Clichés, Stereotypes, Obligatory Scenes, Hackneyed Formulas, Shopworn Conventions, and Outdated Archetypes

译者: 费晓熠

普利策奖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罕见的冷幽默之作,吐槽那些只会发生在电影里的事

好莱坞电影的套路烂梗“吐槽大会”

全方位揭露类型片诡计花招的爆笑短评集

让你翻开第一页,一口气读到尾的幽默影评集!

将诺兰与希区柯克进行比较,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合理的。“时机就是一切。”女演员特蕾莎·赖特(Teresa Wright)谈起她在希区柯克《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1943)中饰演的角色时如此说道,这个角色怀疑她的舅舅是杀人凶手。希区柯克最新传记《希区柯克传》的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评价《西北偏北》时写道:“如果演员用手指敲着桌面,那就不仅仅是漫无目的的敲打,还要带出一定节拍、一种音乐模式--就像音响的副歌。他对音效的编排宛如音乐家谱写器乐曲。”该片的剧情“印成冰冷的文字可能会令人费解,但是在大银幕上呈现出来的,却是纯粹的逃亡与追逐,瞬息万变、转瞬即逝。一个‘切换’接着另一个,速度如此之快,让观众只剩惊慌兴奋的份儿”。诺兰一贯渴望用电影引得观众惊慌兴奋,但是随着年岁渐长,他也和希区柯克一样,愈发感兴趣的是配乐的抽象潜力,以及运用音乐来形塑和组织电影。

希区柯克传

作者: [英] 彼得·阿克罗伊德

原作名: Alfred Hitchcock

译者: 孙微纳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

诺兰认为自己和希区柯克一样,是电影匠人。

“希区柯克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他抓住了我们的视点,并将之颠覆。他是怎么做到的?”

英国国宝级传记作家,《伦敦传》《莎士比亚传》《狄更斯传》作者,曾获毛姆文学奖、《卫报》小说奖的“伦敦代言人”

深刻书写,一位伦敦郊区贩夫走卒出身的传奇导演

处处设防、被恐惧孤独环绕的一生

以治史的严谨、小说的笔法、克制的共情

勘测“焦虑艺术家”希区柯克的创意水源和情感地层

对于理解希区柯克来说,这是一部精彩感人的“传记片”,一本精炼易读、不容错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