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镇江市民不知道镇江有三座横山。即使知道,也不是那么清楚。镇江三座 横山分别坐落在大港、丹徒区、丹徒区与京口区和新区相交的白兔山(横山)。三座横山均为宁镇山脉低山丘陵,山体由岩石组成,表层为黄土覆盖,植被都很茂盛。

三座横山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座山上都有一座很有名的寺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续丹徒县志》古龙泉寺 图:王礼刚 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丹徒县志》横山寺记载

01 新区大港横山

《丹徒县志》记载:大港横山,主峰高度,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测绘队1973年测绘,海拔126.5米(基面黄海),位于丹徒县东偏北约25公里,大港乡境内。山林植被有松、竹,属长山林场大港林区。

大港横山岩层向西经观音山、青龙山至谏壁粮山,全长12公里,宽2-5公里,主要由上震旦统组成,西端为侵入岩占据,东端为下白垩统火山岩所覆盖。该复式背斜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构成,呈北东走向平行展布,延伸5-12公里不等。在大港境域,横山山体因东西走向,故曰横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港横山“龙泉禅寺”遗址

大港横山村民委员会以横山故名,管辖四个自然村:外头湾村,因村落处在横山脚下得名;里头湾村,因村落处在横山脚下里湾得名;小葛家村、小赵家村,都是以姓氏故名。横山西南半山的龙王庙(1978年拆除)庙后有一小池,一泉眼终年淌水故称“龙泉”,龙泉村民委员会以此定名。现泉眼堵塞,龙泉不复存在。

大港横山龙王庙,因龙泉,故又称“古龙泉寺”,古龙泉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之前,具体年代无考。古龙泉寺,矗立横山阳坡,方圆远处即可望见。寺庙,现在已不复存在,

《光绪丹徒县志》记载:“龙王庙,四。一在雩山;一在荷叶洲;一在德兴洲;一在圌山下横山。”《续丹徒县志》记载:“古龙泉寺,在大港镇东北横山上。”《丹徒寺观》记载:“古龙泉寺,原名龙王庙,清嘉庆前建于横山西南半山腰,为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之所。庙后有一小池,泉水终年不断,故改名为龙泉寺。后龙眼堵塞,龙泉不复存在。1978年拆寺时,僧人良松、寿荣等4人还健在。”《大港镇志》:“大港镇(乡)寺庙庵观情况表”记载,龙王庙在横山西麓,有房屋14间,1978年拆除。“古龙泉寺”碑额上首是“道光乙未年仲秋谷旦”,落款是“公修”二字。道光乙未年是道光十五年(1835)。

镇江金东纸业于1997年建厂,整个横山被圈进了厂里,横山被金东纸业规划为厂里景观之山。

02 丹徒区上党横山

《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横山,在城西南五十里。山麓有横山寺。”“宋户部侍郎张颉墓,在山下。”清康熙年间,焦山定慧寺高僧雪涛、止弘到此弘法,并圆寂于此(两僧塔陵尚存山间)。《上党镇志》记载比较详细:横山,位于上党镇西部的五塘村境内,山长3公里,主峰高116.5米,为全镇海拔最高点。地处东经119°21’,北纬32°04’。因众山多纵向而此山独横,故名。横山东麓原有西林寺古庙一座,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及“文革”中先后拆毁,20世纪80年代复建。

上党横山的寺庙西林寺,原名以山名横山寺,位于五塘村与里墅村之间,宋乾道三年(1167)道能和尚建。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焚毁,隔年复建,1987重建。又名西林寺,是因为里墅村曾经建有一座东林寺(清咸丰九年被太平军烧毁,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分给农民居住)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林寺山门

西林寺有一段故事说,清嘉庆年间(1796-1820),横山寺的耕崖和尚,曾在清廷翰林院任职,署两江总督,政界要员,因看破红尘,在镇江焦山出家为僧。焦山的方丈派他到横山寺来当方丈。他一到横山寺,沉默寡言。很少与寺外人交往,当时地方上有个穷秀才,听说和尚跟死人一样,于是来到寺庙,恰巧耕崖和尚外出,穷秀才便出了一个上联让小和尚对:“槐株树、死木头、何方长老”。小和尚对不上来,耕崖和尚回来一看,知道这个上联是骂他的,略加思索,便提笔对了下联,“豇绿豆、争着上、哪样先生”。事隔几天,穷秀才又来寺庙,两人喝茶谈心,谈得很投机,便结为朋友。后来,认为横山寺的寺境虽幽,而寺名欠雅,便改名为西林寺,并刻石铭碑以志所由。文曰:“横山,山名也。山可曰横,而寺不可曰横,且南有南青山,北有北青山,东有东林寺,此寺名曰西林寺”。耕崖圆寂,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像龛两侧有副对联赞曰:“耕乎四方成佛果,崖哉中国为真人。”

03 三区交界之横山

京口、丹徒与新区交界之横山,原名白兔山。白兔山,得名于宋代。《嘉定镇江志》卷六记载:“白兔山,在城东南十五里。”明《一统志》云:“宋刁约墓此,有白兔跃出故名。”

白兔山又称横山、洪山、上皇山、空山,主峰称大山、青石山。民间俗称白兔山为横山,又名横山凹。横山之名,源于三茅宫道院坐落于横山凹,背倚的大山横陈于道院背后,一山横陈,故名横山。

洪山之名,《光绪丹徒县志》“县境全图”图示云:“丫髻山、洪山、白兔山。曰洪山,传说白兔山是座活山,曾经发生过洪水、出焦(泥石流)之灾害,从山体中爆喷出大量的沙石泥浆”。清《开沙志》“总叙高小沙形势考”云:“曰高家沙,其发脉自白兔山。”是说白兔山岩层伸入长江,阻长江泥沙而形成高家沙。

上皇山,来自陈白石《为横山草堂图题诗》:“上皇山即是横山,说与仙人定破颜。”

空山,取自苏东坡《祭刁景纯墓文》:“岂其忽焉,敛兹一坟。俯仰空山,草木再春。”“空山”即指白兔山。

横山,地处市中心东南7公里左右,属宁镇山脉东段组成部分。区内有大小9座山体连结组成,方圆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主峰高139.8米。峰顶部被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覆盖,中部由志留系砂页岩组成,底部潜伏石英闪长岩,局部山体有岩浆岩出露地表,坡脚广阔地区被第四纪土覆盖。

横山,位于京口区、丹徒区与新区交会位置,北依长江,东邻运河。现行政分属京口区、丹徒区与新区管理。山体、林木,由长山林场管理,设立了横山林业站。

横山的庙宇是横山凹道观,镇江俗称横山凹三茅宫。横山凹道观,为历史上三茅道院,始建可以追溯至西汉三茅真君采药结茅此山。元代以后,为全真龙门派。清时,邑人王文治亲书“三茅宫”三个大字,阴刻在灵官殿门首。三茅宫道观,为江苏省三大道教圣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横山凹三茅宫道院灵官殿

三茅宫道院玉皇楼下的平台上,有一口古井(泉),传说水可以疗疾。光绪年间,三茅真君神台前,忽生三棵神菜,与井水合之,可治百病,食之立见奇效。遂被人们称为“小茅山”。

横山不仅三茅道院著名,历史名人、古迹亦很著名。《嘉定镇江志》等志,记载了“吴孙策墓在郡城南”,横山即在郡城(丹徒镇)南。这里乡民也传说孙策墓在横山。三茅宫背倚的大山还存有“洗泪盆”古迹。山巅有一自然形成的石槽,类似盆形,终年积水,清澈而不干涸。传说是孙夫人大乔来山祭祀孙策,伤心过后洗泪之泉。

三茅宫道院左侧卧牛山上存有“八步床”古迹。相传,八仙过海,张果老途经镇江,在古城城里多吃了京口名酒,倒骑毛驴降落在卧牛山上的大青石上熟睡。从此,卧牛山上卧仙石被称之为“八步床”,被民间传颂至今。

横山古墓,不仅葬有孙策(待考古)、刁约墓葬,还有敕葬白兔山的开府仪同三司詹文、荣国夫人何氏墓附,及其子资政殿学士詹度墓葬以及自宋以后历代名人墓葬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横山山凹开凿了大塘杨家水库、兴(新)安水库、凤凰一库、凤凰二库,及裔家、龙王庙、西山、东山水库,整个横山山明水秀。

陈庆年撰文《横山凹》赞曰:三茅宫“虽称不上仙界,亦是名山,左右环抱,三峰罗列。登高之余,北观江水之长流,金焦特立。南望练湖之浩渺,村落迷离。”横山已经作为风景区,镇江市政府在山间筑有步道、亭阁,是平时和节假日市民游览于横山(白兔山)诸山的好去处。

镇江的三座横山,共同之处都隶属宁镇山脉,佛教、道教、名人、历史典故等等丰富着一方水土,且都是山明水秀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