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明:本篇刊发于《九江日报 · 长江周刊》2024年3月3日,总第977期。

概述:

1888年3月9日,吴铁城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吴铁城,民国著名政治人物、军人,1953年11月19日逝于台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铁城像 图源:维基百科

评述:

国民党元老吴铁城一生担任过很多官职,上海市市长不是其中最高的,但影响最大。1932年到1937年,是吴铁城最风光的五年,他不仅当了市长,还是管枪的上海警备司令。蒋介石能把中国第一经济重镇交给他,说明吴铁城深得其信任。

吴铁城主政的那几年,是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最为繁荣奢靡的黄金期,也是上海青红帮最活跃的时候,但杜月笙、黄金荣等人再怎么翻云覆雨,也要给吴市长面子,出了大事情,还要由国民党元老吴司令出面摆平。流传至今的不少青红帮传奇故事中,常有蒋介石抄起电话找吴铁城,吴铁城再抄起电话训黄金荣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上海市长吴铁城(左四)与杜月笙(左一)等人合影

吴铁城能坐稳上海市长这个位置,与他出众口才与协调能力有直接关系,做上下周旋的事儿,是吴铁城最擅长的。这些能力,很可能是在九江训练出来的,至少他在九江初出茅庐时,就展现了他作为政客的特别素质。

吴铁城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其父吴玉田在光绪初年(1875年)来九江谋生,在一家百货商店做账房先生,后独立出来,自己开了家销售洋货的商店。吴家开始住在张官巷(今交通路),后移居天主堂(原二医院)后街。

广东人吴铁城生在九江,长在九江。他在自小在烟水亭旁划水,在胭脂山(延支山)上爬树,家境算得上中产,幼年过得自由自在。他七岁入九江新安会馆(今都天巷新安里内)读私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朝取消八股考试,九江教会学校迎来了大发展。大约在16岁时,吴铁城进入同文书院就读,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此时他已有19岁。

吴铁城想去日本留学,但被已经当上九江商会协理(副会长)的父亲用婚姻羁绊。吴铁城于是子承父业,加入了九江商会,年轻好动的他开始接触新潮思想,交朋结友,并敢于抛头露面,代表商会与各方谈判。

这期间,他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从福建来九江海关工作的林森,后来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是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不久林森与吴铁城在九江开设“浔阳阅书报社”,订阅各地报刊供人浏览,以宣传新潮思想,从而建立了九江最早的革命团体。彼时的商会可以拥有民团武装(商团),林森、吴铁城等人首先成立的军事训练班,并请驻扎九江的新军军官做教练,这样既拉近了与当地驻军的关系,又有了自己的武装班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1年12月九江军政分府的吴铁城(左二)、林森(左四)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吴铁城等人四下联络鼓动,在各方努力下,有着良好革命基础的九江成为湖北之外最早两个光复的城市,从而推动了全国起义的浪潮。九江军政府成立后,吴铁城任参议官,处理与军事有关的外交民政事务。

吴铁城在辛亥革命中做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策反了清朝海军主力。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派海军溯江而上镇压起义,暂时驻扎在九江江面,由于海军官兵多为福建、广东籍,林森、吴铁城便登上军舰,攀亲道故、劝说诱导,吴铁城的“三寸不烂之舌”使诸舰将卒深受感动,加入了新军,从而拔除了对武昌水路方面的威胁,反正后的海军援鄂援皖,促成了革命大局的奠定。

辛亥革命,九江之功甚巨。这其中,年仅23岁的伶俐商人吴铁城,凭着他卓越的口才与协调能力,在改朝换代中崭露头角。1911年底南京临时中央政府预备成立,17省派出45名代表,广东人吴铁城作为江西省3个代表之一参加,他是全国代表中最年轻的,却担任了众议院议长,从此在中国政坛上崭露头角。

吴铁城以后的轨迹与九江交汇不多。他跟随着香山县(中山市)的老乡孙中山,李烈钧在湖口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也逃往日本,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17~1924期间,跟随孙中山任大元帅府参军、讨贼军总指挥、广州市公安局长、广东省警卫军司令等职。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吴铁城陷入党争,后投靠蒋介石。1932年,吴铁城就任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吴铁城能坐稳大上海市长这个位置,与他刚就任后不到半个月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有关,那就是1932年1月底“一·二八”沪松抗战。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局部抗战最终以和谈休战结束,吴铁城在此期间所做的组织、支援和谈判等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和吴铁城(右一)

1937年,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抗日战争期间,任海外部部长、国民外交协会理事长、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吴铁城先后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等职务。内战结束后随国民政府到台湾,任总统府资政。

1953年11月19日,吴铁城在台北市病逝,年66岁。

或许是因为商贾之家出身,年轻时在九江搞商会训练出来的口才与协调能力,也可能是九江商埠文化的熏染,做上下周旋的事,是吴铁城最擅长的。当年的辛亥革命九江起义,他在九江军政府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外交官,他离开大陆前的身份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

吴铁城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几件事,都和他的嘴皮子有关。一是1928年,北伐胜利后他到了东北,说服少帅张学良“东北易帜”,从而使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二是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再度前往东北游说张学良,使得东北军随后大举入关,阎锡山、冯玉祥组成的反蒋同盟随即瓦解,蒋介石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海外部长期间,吴铁城多次前往南亚动员华侨抗日,为国家募得大量海外捐款。

1944年,为了招募青年入伍抗战,他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建立青年军,提出了至今仍能让中国人热血沸腾的著名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吴铁城堪称“以三寸不烂之舌,当百万雄武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上海市长期间的吴铁城

吴铁城是反共的国民党右派。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名字不见于同文校友录,也少见于九江名人录,九江几乎没有他留下来的痕迹。然而,广东中山市(他的籍贯所在地)却保有了吴铁城故居,供后人凭吊,虽然他并没有在家乡待过多久。

但吴铁城毕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公布的战犯名单中排第14位),他生于九江,在这座城市读书长大,也为这座曾独揽风云的革命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伶牙俐齿的广东籍九江佬吴铁城,还是值得九江人民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