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标题:《中职重归“应试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读古斯塔夫·勒庞<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支无产阶层大军>有感》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19至20世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支无产阶层大军》。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应试教育为19世纪的法国造就了一支无产阶层大军,但显然,我们的应试教育则为21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支行政编、事业编大军。

网上有一种说法: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什么是编制呢?根据百度释义:编制工作属于通过正式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且在组织部、人事局内有注册的工作人员。通常分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工勤编制、员额编制以及国企编制。而进入编制,则必须通过考试,也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逢进必考”。

而编制的尽头则是“应试”,“应试教育”因编制成了今天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模式。

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是:中小学生在应试,初中生应试成绩不理想,进不了好的普通高中、甚而至于进不了“优质”中职;高中阶段学生在应试,应试分数不理想,进不了“一本”;大学毕业后,不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仍然要面对应试,否则入不了编。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后,只要没有入编,兜里又揣着全日制本科以上的文凭,不论是企事业单位的临时工,还是民办教师、公办的临聘教师,为了避免“朝不虑夕”的生活,不是在应试就是走在应试的路上。

《史记》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有一段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二千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不少怀揣全日制本科以上文凭的学子,把“入编”当成是步入社会的终极理想,因此,不论“熙熙”还是“攘攘”,皆为应试而来、皆为应试而往。

前些年,许多“教育家”言必称“素质教育”,可近几年,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优质教育”,如何判断教育是否优质,自然也是应试的分数。今天的应试教育不仅带旺了房地产经济,毋庸置疑也让“公考”培训成了产业,而且持续升温的“公考”培训经济成了今天经济发展的亮点。

“应试”尽管古已有之,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应试教育热愈演愈烈,而且把中等职业教育也“纳入”应试教育的“囊中”则是近十年的事。

二十世纪80年代,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能成为科学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当年的流行语。进入二十一世纪,2000年我们称之为“千禧年”,尽管受到“千年虫”的困扰,但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海潮”,“老板”成了尊称,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哥”或“一姐”也常被下属尊称为“老板”。

虽然这段时间,上大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大多数老百姓倒没有热衷“应试”。

不过,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2002年首批大学扩招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不少“先知先觉”的家长发现了文凭的价值,多数学生家长再难按捺住“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子女,已不再抱着考不上普通高中,读中职也是一个不错选择的理性心态;而是不惜“重金”请家教提升自己子女的考试分数,这也开启了教培的“黄金月岁”,教培行业因此赚的盆满钵满。

曾“进出两旺”的中职开始出现了“招生”危机,大多数中职为了评省重、国重甚至是国示范或为了保持一定的学生规模,闯开大门,不再设分数线,客观上为深受“应试”之苦的莘莘学子开了另一扇窗。当时中等职业教育的口号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而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显然,与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相比,社会还是认可中职教育是一条不同的“赛道”,也认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尽管这一条当年并没有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所以中职学校的老师、管理层并不会因为招生出现危机,而不注重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法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他们仍然衷心的希望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就业吸引不太适合应试教育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

然而,此时专家们又提出了“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认为此一举措可以实现与普通高中“平起平坐”。其实,在没有提出这个口号之前,中职学校也同样有“技能大赛”,所不同的是职校老师和学校管理层多以平常心对待,不会为了大赛拿奖,倾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搞技能大赛;企业也没有把“大赛”当成可以发财的商机。但“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成了职业教育的口号和风向标后,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热便愈演愈烈,有些教仪企业看到了发财的商机,自然是不遗余力推波逐浪。“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亦“横空出世”。问题是“大赛有没有促教、有没有促改”则并没有多少人思考。企业关心的是能卖多少大赛设备,能赚多少利润;中职学校领导关心的是大赛有没有得奖,得奖的级别是什么?而老师关心的是得奖后有多少奖金,对自己评职称有没有利,参赛的学生关心的是得奖后学校给什么奖励,是否能直升大学?

于是“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转变成了“普通高中有应试,职业学校有应赛”。普通高中应试与职业学校应赛不同之处则是普通高中的应试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职业学校应赛则面向极少数有希望获奖的学生,大多数没机会得奖的中职学生则再次被处在遗忘的角落。而职业学校也从学生技能竞赛升级为老师技能大赛,为了鼓励更多老师参加技能竞赛,自然要有激励措施,对老师最好的激励是竞赛成绩与老师的职称挂沟。

而难以量化,而又决定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业与高质量就业等职业教育核心要素则受“大赛热”的冲击,逐渐被中职学校边缘化和淡化。

问题是中职学校“大赛热”并没带来中职学校“招生热”,反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尤其是县域中职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

中职为了“自救”,只好走“升学”的路,“升学”必然要“应试”,也就是需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文化课占比。当然,这对于中职文化课老师,确实是一个“利好”,多年的小媳妇,终于熬成了婆,也轮到自己把小媳妇“踩在脚下了”。但此消彼长,对部分年轻的,尤其是中职临聘专业课老师无疑是个“灾难”,本来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现在则面临转教自己更没有优势的文化课并与普通高中文化课老师挤“应试”的赛道。

中职学校开始只是比拼升高职人数,部分较弱的中职学校为了能“弯道超车”,抢先走“升本之路”,只要有几个学生考上本科,便感觉到摆在哪里的“实力”,容不得自己“低调”,这自然引起中职之间出现了从未有的“升专”、“升本”“军备竞赛”,据说“专家”正在探讨职业院校学生“考研、考博”的可行性。

然而,学生家长似乎并不买中职走升学的帐,仍然首选普通高中,次选普职融通高中班,别无选择了才读中职班。

可是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支无产阶层大军》所说: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女从事任何别的职业。

由于中职学校也走向了“升学”、“应试”的赛道,造成每年有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而社会又没有太多的“办公室”安排这么多大学毕业生“就坐”,出现了著名职教专家赵志群所说的:三千元工资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但可吸引大批大学毕业生应聘的怪象。

古斯塔夫·勒庞又认为:应试教育制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19世纪古斯塔夫·勒庞已发现了有文凭不等于有水平),然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有编制的单位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文凭的人,而大部分则无奈加入“无产阶层大军”,无疑,在应试教育毫无优势且处于大学文凭末端的中职学生由于放弃了专注技能学习成了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无产阶层大军的主力。

试问:中职重归“应试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进步还是倒退?中职就业与升学并重,真的能“并重”吗?

作者: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 何力

文章为作者投稿,已获授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仅供参考之用。

◆ ◆

2024年全国职校教学能力比赛趋势分析报告

线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