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爆发后,协约国邀请北洋政府参战。

收到这一消息后,北洋政府左右为难,不参战的话,将来和会上无一席之地;参而不战的话,又会受到英法等国的责难。

经过慎重考虑后,北洋政府采取了“明示中立、暗示参加”的策略,方法是“以工代兵,赴欧参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祺瑞: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于是北洋政府外交部和法国于1916年5月创建了一个名为“劳工海外输出公司”的招聘机构,招聘劳工前往欧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劳工在英军皇家坦克团的中央车间进行维修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弹药厂工作的中国劳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7年8月12日,中国劳工在英军军官的监督下将燕麦装车。)

1917年4月16日,美国正式向德国等同盟国宣战。

战争形势日趋明朗,再不参战,则要错失时机。

于是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主政的北洋政府宣布对德宣战,更加加大力度派工人前往欧洲。

据事后统计,从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国共派出超过14万人的劳工前往欧洲,除此外,俄国也招募了约5万华工。

这些华工,主要来自北方(尤以山东人为主),此外也有来自湖北、江苏、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地厨房和医院工作的中国劳工。)

在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前,中国劳工是“以工代兵”,并不上前线。

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中国劳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

从挖战壕到修工事、从野战救护到掘埋尸体、从筑路架桥到解运粮草弹药,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繁重的工作。

协约国士兵一样战斗在最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输炮弹上前线的中国劳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欧洲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协约国士兵为中国劳工点烟。)

中国劳工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8年一战结束后,经历过两年战火洗礼的中国劳工,并没有立刻回到祖国,参与欧洲的战后重建。

比如英方监管下的中国劳工在停战时约9.6万人,其中八万人仍在继续工作,从事填平壕沟及破损的路面,或将先前运到前线的大量物资重新装船运回英国等工作。

这些劳工,大多待到1920年左右才被遣送回国。

在法国的中国劳工直到1922年才得以回国。

回国前,一些劳工获得了英方颁发的“一战胜利纪念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法国姑娘结婚的中国劳工)

中国劳工大约有1万多人死在一战战场,除此外,还有数千华工留在了战后劳动力严重匮乏的法国,一些人娶了法国妻子,甚至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