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突出特点是重理趣,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王安石的诗作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点,普遍含有深刻的理趣。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一位传奇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更是博学多才,拥有卓越政绩的政治家。他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壮志,有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
那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途经杭州时,来到了西湖灵隐寺前的飞来峰。此时,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激情澎湃,壮怀激烈。
关于西湖灵隐寺前的飞来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东晋的时候,印度一高僧在灵隐寺传道时,觉得此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峰,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飞来峰”。
王安石被这壮丽的飞来峰所吸引,于是登山一游。当他站在峰顶高塔上向远处眺望,顿时觉得天下美景尽收眼底。简直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此情此景,他不禁想起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以此寄托自己的壮志豪情。诗作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的大意是:
登上飞来峰,顶上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塔。
听说,每天鸡叫的时侯,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尽管俯瞰山腰是层层浮云,但我不怕遮挡自己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站在塔的最高层,站的高看的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安石这首《登飞来峰》是一首纪游抒怀七言绝句。
整首诗开篇先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接着,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自己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最后,借用《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具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所以不怕奸邪小人的阻碍和打击。
全诗抒怀为主,叙事为辅,由浅入深,说理清楚,气势雄壮,意境幽远,富含哲理,蕴藉深邃,有别于一般的纪游诗,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虽然仅有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却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充分反映了王安石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同时表现了其宽阔的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诗中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这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诫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千百年来,这两句至理名言教育和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