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级都市圈更是汇聚了我国城市的核心力量。2023年,14个国家级都市圈中有8个GDP超过3万亿元,深圳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均站上5万亿元门槛,但距离最少有13万亿元GDP的上海大都市圈仍有不小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南京站上5万亿门槛,广州和杭州持续增长

最强国家级都市圈的竞争仍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之间展开,珠三角地区略胜一筹。2023年,深圳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GDP双双超过5万亿元,是14个国家级都市圈中的领跑者,深圳都市圈以最小的面积创造了最高值的GD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都市圈距离5万亿元仅有一步之遥,按其年度增速,或将在2024年也达到该目标,同列一个梯队的杭州都市圈可能还需3年左右时间。

一超多强,6大万亿GDP城市力撑上海大都市

万亿GDP城市是各大都市圈的核心力量,沈阳都市圈尚需为此发力,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都呈1+1个万亿GDP城市的格局,还未批复成为国家级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拥有6个万亿GDP城市,是其他都市圈难以追赶的重要原因。别的城市基本为“1+N”雁阵模式,上海大都市圈则已经开启了叠加、倍增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关键的是,上海大都市圈还可能继续增加新成员,本身其囊括的常州、湖州、嘉兴也是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成员,有消息称杭州、绍兴、泰州、宣城4城有意加入。通过把江苏、浙江两大经济大省最能打的几个城市收入囊中,上海大都市圈事实上吸纳了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力量,其实力超越了珠三角地区的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之和,或许只有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与上海大都市圈在经济方面进行比拼。

青岛、郑州、武汉、济南,承载中部、北方地区的希望

2023年,青岛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济南都市圈均取得了3万亿元以上GDP的好成绩,显示出我国中部地区、北方地区的产业经济韧性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广东一样,拥有两大国家级都市圈的山东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有颇多亮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本就不丰富的省属资源做到了较好的均衡分配。郑州、武汉两大都市圈作为河南、湖北两个产业大省的重点发力区域,也取得了类似成效。

成都、重庆、福州、长株潭,重大战略的精细叠加

省内首位度极高的成都,本就是直辖市的重庆,集中湖南精华力量的长株潭,总算享受了省会城市待遇的福州,4个2023年GDP在2万亿元以上的都市圈发展成果,是各自区域重大战略的精细叠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成都、重庆及其他成员城市的产业竞合关系更加明确,也更进一步发挥了合力。长株潭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其在先进制造业、重工业方面的重点投入。

西安都市圈与沈阳都市圈,西北、东北地区亟待发力

与西咸新区、兰州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等西北、东北地区国家级新区的尴尬境遇类似,西安都市圈和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况也在14个国家级都市圈里垫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资源逐步向西北、东北地区转移,两大都市圈的后续发展值得期待,难点在于如何留下、招引更多不同层级的人才。

轨道上的都市圈,通勤加速生产要素流动

目前的国家级都市圈,面积动辄以2万平方公里起步,人口轻松达到千万级别以上,且存在跨省域的情况,轨道交通成为各大都市圈的交通建设重点,以加强成员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较高的铁路运营里程、高快速铁路里程保障了人员、物资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1小时”“1.5小时”通勤圈也惠及了更多民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续扩容,这些都市圈有望升为国家级

在规划设立与发展之初,各大都市圈基本都留有动态调整的空间,以便在核心城市的基础上,接纳新的城市或县、区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的国家级都市圈,核心城市包括一线城市、多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所在区域也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钦定核心地区扩展到中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各省的规划,厦漳泉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等都被得到政策与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或将就从上述区域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