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

所谓公历,又称为西历或阳历,是从西方引进的历法,源自古埃及,后被欧洲人改良,是对传统太阳历中的误差进行调整后形成的历法。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而制定,平均一年的长度约为365.2422天。它由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批准颁行,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公元元年,开始纪年。

进一步的说,公历的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在闰年中,2月有29天,而在平年中,2月则有28天。其他的11个月中,大月有31天,包括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30天,包括4月、6月、9月、11月。

公历是现在适用最普遍的国际通用历法,公历采用公元纪年,其书写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

农历

所谓“农历”,也被称为夏历、阴历、旧历、汉历或老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之一,在东亚一带居民中广泛使用。它以朔望周期来定月,同时利用置闰的方式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这种历法由于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被称为农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同时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并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因此,农历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事实上,农历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因此能够反映季节的变化。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农历年的天数有时会与阳历年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这种差异,农历采用了“置闰法”进行调整,使阴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那么,公历与农历,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公历与农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

一、来源与性质

公历,又称为阳历或西历,是源自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而制定,属于纯粹的阳历。而农历,也被称为阴历或旧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定,同时参考太阳回归年,属于阴阳合历。

二、时间长度与设置

公历的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而农历则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即一个朔望月,周期为29天12时44分3秒。农历平年有12个月,闰年则有13个月。

三、表达方式与用途

公历的日期通常采用数字表达,如“4月22日”,主要用于国际通用的日期记录。而农历的日期则以汉字表达,如“三月十一”,它除了用于记录日期外,还包含了农耕作息时间,衍生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所以,总的来说,公历和农历在来源、性质、时间长度与设置以及表达方式与用途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就是公历与农历的根本区别。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82-498031的五方佛坛城唐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