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峄城区底阁镇唐庄村的蔬菜大棚中的作物长势喜人,农户们70天前种下的白菜即将迎来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个大棚能收两万八千多斤白菜,白菜收获后,就该再种黄瓜了。”唐庄村党委书记唐玉龙向记者介绍,自2022年大棚改造以后,唐庄村学习临沂地区蔬菜生产的经验,在40亩大棚中对多种蔬菜进行轮作种植。唐庄村土质好,光照充足,蔬菜作物一年每年可以收三茬,白菜、辣椒、土豆、黄瓜、红线茄等作物的产出大幅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紧靠临沂的两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不愁销路。”今年59岁的农户唐玉英说。凭借积极向临沂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依靠稳定的销售渠道与丰富的作物种类,唐庄村为村民致富开辟了新路,被评为枣庄市农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现在村民们在家门口种地就能致富,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留在村里。”唐玉龙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位于郭楼村的众鑫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温室内,几位中年妇女正在种植菌包,她们都是来自本地的村民。几年前,本地村民刘海潮在南方打工期间,偶然了解到食用菌种植的菌棒原材料都来自山东,他发现,这些原材料就是老家随处可见的玉米芯和秸秆。

于是,刘海潮决定返乡创业,创办农业合作社,大量收购玉米芯和秸秆,粉碎后做成食用菌菌棒生产食用菌包。“现在有27个棚,每天能生产2万多个菌包。”刘海潮说。经过近年的发展,合作社生产的菌包销往全国,出口日韩,带动40余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唐庄村和郭楼村的经历,是底阁镇发展“五彩农业”的缩影。近年来,底阁镇大力扶持发展有代表性、有乡土味、有价值链的藏红花、胡萝卜、金丝皇菊、煎饼、黄瓜、青菜、食用菌、鱼类、豆制品为主的“红、黄、绿、黑、白”五彩特色农业,形成“南部有鱼、北部有花、中部有菜”的农业发展格局。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共流转土地11031亩,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60余万元,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五彩农业外,底阁镇持续擦亮“渔业小镇”品牌,为乡村振兴打造强劲引擎。依托渔业资源优势,整合120余养殖户抱团发展,创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实施市级渔业小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项目,并获评市级农业产业强镇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墩村锦鲤养殖基地池内,五颜六色的锦鲤在池内游弋。养殖场占地面积40亩,集锦鲤繁育、养殖、展示、销售、新品种引进、先进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等业务为一体。“我们有自己的种鱼,可以在塘内繁殖锦鲤。”锦鲤养殖户孙田田向记者介绍,基地的锦鲤年产能达到3万斤,年营销额可达3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建5000平方米渔菜共生基地,这里年可生产优质鲈鱼苗种40万尾、有机蔬菜10万斤,每年节约养殖成本20万元,可吸纳务工人数40余人,年均务工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通过推进渔旅结合,底阁镇打造休闲垂钓观光基地,成功举办两届峄城区职工钓鱼大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户增收,农旅融合,还吸引了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底阁。在康庄村的生态鱼塘,塘内一排排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几只飞鸟在发电板上驻足暂歇。这里曾是石膏矿沉陷区,近年来,通过生态治理、复垦治理、产业治理等多种模式,底阁镇引导农户将沉陷区整治成生态鱼塘加光伏发电的“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生产模式,利用沉陷区2500余亩土地,租用农户鱼塘架设光伏板,建设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底阁镇光照时间充足,每年能达到1400小时的光照时间,沉陷区形成的鱼塘非常适合光伏发电。”枣庄峄之光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健向记者介绍,他正在查看电脑屏幕上无人机自动巡查的发电状况周报。去年,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年收益达5400万元。

如此,底阁镇通过“渔业小镇”品牌打造与“五彩农业”提质增效,不断增添乡村振兴底色,实现乡村振兴“出圈”更“出彩”,让底阁镇的转型发展施放新活力。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子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