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书坛争议颇多,对立鲜明,矛盾激烈,其中最为典型的话题就是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之间的分歧,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积极探索和民众相对保守的审美水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于是便有了难以磨合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代书画大家李文亮先生近期第一段发言就鲜明的揭示了这一现状,他在一次讲座中讲到:“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懂的人一眼就能看清,我们做艺术就是为懂的人做的,不是为不懂的人做的,最后是为几个人做的,是为我们心目当中存在的,看重的几个人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万个搞书法的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理你,你不在我眼里,我在乎我心目中的几个人认为我怎么样。”“凡是所有老百姓说你好得不得了,那一定是俗的不得了,不可能好的不得了,这是一定的,因为大众的审美都是最普通的,基本都是俗气的,我敢这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亮先生号量公、量工,1960年生,山西临汾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艺术研究会理事、山西书协、美协理事、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副会长、山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西画院画家、北京品逸文化艺术总监。算是当代书画双修的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亮先生的这番话并不是他个人的观点,而是当代中国书坛的一种共识,张旭光先生也曾说过:“艺术就是小众的,我的书法并不会去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如果我的书法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赞同,我认为那是失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位书法家的言论都表达了同样的艺术理念,那就是艺术不能够迎合大众审美,这显然是一种主动的割裂思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在于当代书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产生这种矛盾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法自古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从文字诞生开始一直都是实用性的文化符号,但是随着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实用性,而是有了审美的需求,于是书法就开始穿上了漂亮的外衣,开始展现艺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中国书法史,可以发现,自从书法具有了艺术性以后,民众对书法艺术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书法艺术性就越来越显著。随着科技的发展,硬笔取代了毛笔、打字取代了书写,书法的实用性被逐渐抛弃,艺术性将成为书法唯一的属性。当代书法正处于向纯艺术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时期,书法家们有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而大部分民众还在怀念书法的实用性,这难免会产生认知差异,书法家不肯停下创新的脚步,大部分民众不肯摒弃传统认识,双方都不肯妥协,都不再试图去理解对方,于是你写你的我骂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书法家来说就是要完全背离普通大众的审美。然而这一理念的后果就是书法家将逐渐产生对普通大众审美的蔑视,逐渐脱离基础,飞的越高空气越稀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迷失方向或者坠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家在高于民众审美的同时还要引领民众的审美进步,也就是站在基础上还要夯筑基础,不能视基础为一种束缚而试图摆脱基础,没有了基础支持艺术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