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乃自然界天清地明之意,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阴气渐退,日均气温上升至12摄氏度以上,正是万物生长,吐故纳新之时,就中医养生来讲,也是人们一年中重要的养生时节

清明时节,肝气较足,肝火偏旺,五行之中,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会阻碍脾胃之气,运化功能减弱。肝阳过亢则情绪易急躁,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引发精神类疾患甚至心脑血管意外。同时出现脾胃虚弱的状态,脾虚容易化湿生痰,加之清明时节冷暖空气交替,湿气加重,内外湿邪相应,人体常出现胃口差、疲乏困倦、大便稀等一些列消化道症状。

故清明时节应延续春季疏肝、健脾、护阳的养生之道,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养护。

清明前后,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早晚温度低,市民应注意随时添减衣物,午时气温上升可以减去外衣,日落转凉记得添衣保暖,尤其是头颈、腰腹等部位需格外注意,以防伤风受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水增多,周围环境湿度升高,潮湿衣被要勤换,保持干燥清爽,以防湿气侵袭人体。

此外,由于清明前后正是艾草茂盛之季,可用艾草搭配生姜泡脚,祛湿散寒、促进血液循环,或通过艾灸帮助温通经络。市民们也可以按揉丰隆、足三里、期门、三阴交等穴位以达到祛湿疏肝健脾的作用。

清明当属春季,春为肝气当令,春主生发,春季正是肝阳上升之际,常言道,过犹不及,肝气过旺易伤脾胃,还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诱发疾病。在保持平和的心境,戒暴怒暴躁的同时,也可通过饮食配合调摄情志。名医孙思邈提到:"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建议市民们清明时节饮食清淡,少食酸味,适当增加甜味饮食,如山药、大枣等以补益脾胃之气。

也推荐多吃"清肝柔肝"的食物,如苦菊、菠菜、荠菜、银耳等。多吃"祛湿"的食物,如萝卜、芋头、莲子、白菜等。

少吃或忌食"发物",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避免引动肝风,助火助邪,诱发旧疾。

此外,清明吃芽菜利于阳气升发,黄豆芽是用黄豆着水发芽而成,与黄豆相比不易胀气,且更容易消化。

不论是哪种节气,都应保持作息规律。春季主生主发,阳气生而阴气退,这段时间的作息要有所调整,从冬季的早睡晚起以藏体内精气,慢慢过渡到晚睡早起以升发阳气。早上7点至9点,属辰时,中医认为此时胃经最旺,早起则阳气应发得发,且此时晨起进食可养护胃气。

另外,此节气睡好"子午觉"(中午11点至13点午觉,晚上11点至凌晨1点的晚觉)十分关键,也有利于顺养肝气,避免春困的发生。

清明时节桃花初绽,百花吐蕊,是到户外踏青、郊游的好时机,但对于过敏性体质的人群,花粉是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建议有过敏性体质的市民出门戴口罩,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警惕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发作。

另外,清明养阳的关键是"动",所谓"动则养阳",适合增加一些和缓运动,动作不宜剧烈,中老年人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保健的传统功法,年轻人则可进行徒步、慢跑等户外活动,可以活络筋骨,保持心情愉悦明朗。

作者:方盛泉

文:方盛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图:本报资料图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