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造业在三月份重回荣枯线上方,经济转好有希。

很多人认为是一个标志性的信号,表明经济已经正式步进入复苏阶段;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经济一直就在复苏期,问题却在于如何走出这个弱复苏周期?我们对经济持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往往在于你是在比上,还是在比下?

PMI回到扩张区,当然是一个鼓舞人心信号,但是,不得不说,如果对中国经济总是沉湎于对数据延迟性的执著,那么,不管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得出了正向结论,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得出了反向结论,方法上就是错的。一切不在乐观与悲观本身,在你都看到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看数据:3月份,制造业PMI为50.8%,前值49.1%。其中生产指数为52.2%,前值49.8%,新订单指数为53.0%,前值49.0%,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3%,前值46.3%。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0%,前值51.4%。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前值53.5%;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前值51.0%。

如果酷爱数据,不妨比较一下2023年的三月,制造业为51.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保持扩张态势;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6%、50.3%和50.4%,低于上月0.1、1.7和0.8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比较再一次证明了数据本身不具有延迟性

2023年初同样是重返荣枯线,后半年至今,却连续七个月在荣枯线下,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中国经济衰退的结论?不可以,更多的数据、综合的数据不支持。

同样,2024年三月指数进入扩张区,也应该继续持有谨慎中的乐观。

首先,回到荣枯线主要是季节性效应,节后加快复工复产;其次,受益于外贸出乎意料地好,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 5.0个百分点至51.3%,但并没有摆脱以价换量的姿态;真正令人鼓舞的,不是数据,而是对外政策的柔性,高层在加强中美双赢的对话,这显然更重要,更有方向感;中国经济能不能快速复苏,最优选是外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依靠国内市场需求的平衡,由于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偏低,周期会很长,加之房地产的拖累,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太深刻,绝不是一两个数据出来,就可以定义走出了弱复苏周期。

既然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在内需不足,那么,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一定要以内需为主,很多学者的判断围绕着政策转,这当然很重要,但是,要看是哪方面的问题,正如哈耶克所言,指令性的干预可以定义供应端,定义不了需求端;也就说,需求端的数据会更真实一些,更能反映出中国经济的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初房地产量价齐跌,这怎么判断?

房地产以及长长的产业链影响GDP高达20个百分点,如此之大的权重,土地出让金又涉及到地方财政50%左右的收入,它要趴在地板上不起来,很多数据基本不用看了。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中国经济的很多数据是互相背离的,既然楼市销量上不去,说明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有效需求消化不了新建楼盘,目前仅新建楼盘超过一年半未能售出的面积,就高达6亿平方米,相当于2023年销售总量的一半,更不要说整体的存量市场怎么消化了;如此明确无误的信号,理论上应该立即斩断供应端,因为你再继续土拍不止,本质上是在叠加债务,加大金融风险,极度吸虹老百姓的流动性。但是,年初土拍竟然形势喜人,量价齐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干预出来的数据,它能说明楼市在回暖吗?完全错了,这是地方财政在收银子,左手倒左手,一年三轮土拍,主要是城投融资拿地,城投债务到期,可以采取遵义模式,将贷款展期二十年,头十年只还利息,后十年还本金。扭曲的背后就是系统性问题,系统性问题系统内无解同,这就是本质。

如果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分析,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决定2024年经济的要点是什么?

外贸的扩张是经济复苏的最优选,相信政策会有所作为:房地产象树脂,摆脱不掉,它不稳住,对经济整体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最终解,还是在内需;或者发钞,用钱托起消费,而不是去刺激消费,依靠老百姓花光的手中的钱去阻止经济衰退;或者逼出银行137万亿的个人存款中所包含的巨大的沉没资本,进入股市与楼市。

能不能继续加大投资与扩大财政赤字,通过高负债刺激经济?

不可以,因为中国经济已经结束了高增长,不再具备有效的化债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