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言及陈氏兄弟自上海赴日留学时遇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此前对李提摩太仅闻其名未详知其事,书以记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笔记

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留日风潮兴起,十三岁的陈寅恪随长兄衡恪离金陵赴上海,以自费留学生的身份踏上了驶往日本的轮船。行前在上海旅馆偶遇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李提摩太汉语甚好,见衡恪、寅恪兄弟欲赴东洋留学,遂用汉语与之交谈,并谓:“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
——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第一章<风云际会·槎浮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诗集

关于李提摩太在上海与陈氏兄弟相遇一事,陈寅恪1945年曾有诗《李提摩太》记之。

诗序云:“乙酉冬夜卧病英伦医院,听人读熊式一君著英文小说名《天桥》者,中述光绪戊戌李提摩太上书事。忆壬寅春随先兄师曾等东游日本,遇李教士于上海,教士作华语曰:‘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故诗中及之,非敢以乌衣故事自况也。”

诗曰:“沈沈夜漏绝尘哗,听读佉卢百感加。故国华胥犹记梦,旧时王谢早无家。文章瀛海娱衰病,消息神州兢鼓笳。万里乾坤迷去住,词人终古泣天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李提摩太是英国浸信会传教士,也是在晚清时享誉中国的慈善家、政治家和汉学家,他是西学东渐的重要传播者,也是东学西传的纽带。

1869年11月,李提摩太受教会委派远赴中国,辗转于1870年12月抵达中国上海,随后在山东等地开始传教生涯,并研究中国佛教、儒家和伊斯兰教等异教著作。

1877年至1879年间,华北地区遭遇“二百余年未有之灾(曾国荃语)”的丁戊奇荒,李提摩太通过赈灾救民等慈善的方式吸纳了大批教众。凭借在赈灾期间积累的良好口碑和声望,李提摩太先后结识了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山东巡抚丁宝桢及北洋大臣李鸿章等清廷高官,随后在北京又结识张之洞,成为清末“洋务派”的座上宾。

1886年10月,李提摩太移居北京开始他的著述生涯,发表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英法德加美日和印度七国的近代教育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西新史揽要》

1891年10月,李提摩太担任上海广学会的总办,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一书介绍19世纪欧美各国发展史,出版后官民士绅均争相捧读风行一时。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等均赞赏有加,梁启超称“此书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吴汝纶赞“其书皆百年以来各国转弱为强之事迹,最为有益于中国”,光绪帝也“置御案,日加披览”、“于万国之故更明,变法之志更决”。

1892年,李提摩太受李鸿章邀请前往天津主办英文《时报》,撰写了大量时务论文并汇编出版。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新政策》一文轰动一时,文章主张中国应效仿印度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因游说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无果,李提摩太加入“强学会(清末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并聘请梁启超为他的私人秘书,积极参与维新活动,曾一度成为光绪帝的私人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大学堂

1901年,李提摩太呼吁各国政府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山西设立大学获得支持,并在协助慈禧处理山西义和团教案后得到清廷许可,最终山西大学堂得以在1902年成立,开启了山西现代高等教育之门。

同年,李提摩太受聘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书斋总理,清政府赐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并诰封三代。

1906年,李提摩太编成《华夏诸神表》,梳理和记录中国各个宗教神祇的月令,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成果之一。

在中国期间,李提摩太主持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著名书籍,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影响很大,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了19世纪末的改革思潮。除前述几种外,他的主要作品还包括《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等20余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

1916年,李提摩太因年老多病返回英国,晚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又名“留华四十五年回忆录”)》是研究中国晚清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1919年4月17日,李提摩太病逝于伦敦,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