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583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武志红竟然会得抑郁症?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02、“躺平”、静待花开,就能治愈抑郁症的吗?

03、抑郁症患者能不能学习精神分析来自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志红,图片来源于网络

靠“躺平”就能治愈抑郁症?拥有千万粉丝的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曾在节目采访中分享了自己走出抑郁症的经历。

武志红在读研究生时经历了失恋,然后出现了严重的抑郁发作。

当时,他有典型的抑郁症“三低”症状,也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语言行为减少,还有多次自杀念头。他的病情严重影响了学习状态,导致他研二研三学分修不够,只能延迟一年毕业。

他说,那时他没有和抑郁抗争,而是与抑郁共处,就在抑郁中那么呆着,就好像在一口很深的水井里,大部分人都在不断地往上爬,但他却选择了“躺平”,不做任何对抗。

就这样过了整整2年,有一天,武志红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了。他说,就像本来心里好像有很多河流,但堵住了,或者互相拧巴着。但突然,这些河流畅通无阻了!

武志红不但走出来了,状态还很好,他说似乎任何电影、小说他都能看懂,任何人的故事他也能听懂。他觉得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一下子达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他还变得妙语连珠,写文章、讲话都变得很不一样。他自嘲说“是从抑郁走向了躁狂”。

不做任何对抗,只需躺平,2年就能走出抑郁症?可能很多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听了也想效仿,尤其考虑到武志红在国内大众心理方面的影响力。

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武志红的方法并不适合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希望患者及家属要保持理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康复路线图。

01、武志红竟然会得抑郁症?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武志红有着一个并不美好的原生家庭。据他透露,他的父母被他的爷爷奶奶以“孝道”之名进行严重的攻击,相处得十分不融洽。武志红的哥哥、姐姐也常被长辈之间的冲突所波及。

而武志红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他没有经历过长辈们的矛盾与冲突,但他的母亲罹患了抑郁症,情绪不稳定,经常在家里抱怨,武志红只能默默承受母亲的诉苦。武志红的父亲也同样有着抑郁症倾向,还曾有过轻生念头,一度想过卧轨自杀。

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武志红肯定遭受过大量来自原生家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也是其后续罹患抑郁症的重要心理根源之一。

不过,武志红在小时候会将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他非常努力地学习,再加上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他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还考上了北大。

要知道,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是一件非常令人骄傲的事情,家里的老人、父母,学校的老师会反复表扬、夸奖。

所以,武志红在成长过程中,肯定多次被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心里有非常自负、自以为是的一面。

在武志红读研之前,他虽然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但他的学习成绩优秀,“一俊遮百丑”,而且经常受到过度夸奖,“北大学子”的光环不断地给他信心。所以,在那时候,他的精神心理状态尚能找到平衡点,未出现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

可是,研究生时期的失恋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量激活了他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中,觉得自己丑,觉得自己能力差等等,武志红很快就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

武志红说自己有讨好型人格,小时候一直照顾妈妈的感受,长大了也过度关注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觉得跟人打交道很累,还说如果他交女友的话,肯定会整天围着女友转。这种讨好型人格实际上是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创伤后的一种自我保护,这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武志红本来是非常看重感情的。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并未能满足他的情感需求,他只好将这种需求转向朋友、恋人。他谈恋爱后将伴侣看得非常重要,当对方提出分手时,他内心里根本接受不了,内心备受打击,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中,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

“躺平”2年后,武志红突然走出了抑郁,还出现了比患病之前更好的精力和认知状态,后来还迎来了事业的巅峰。直到现在,他的抑郁症也没有复发。

如果武志红到精神科就诊的话,不同大夫的诊断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他在重度抑郁发作后,出现了“妙语连珠”的状态,觉得自己能看懂任何书籍、电影,写作和说话都变得很不一样。很多大夫会认为这属于躁狂/轻躁狂发作,进而把武志红诊断为双相障碍。

但有些大夫可能会认为,武志红走出抑郁发作后,一直都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而真正的躁狂/轻躁狂发作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的。而且,如果真是双相障碍患者,往往会多次出现重度抑郁发作,但武志红并没有。

所以,这部分大夫会认为武志红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是抑郁症。

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武志红符合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他说自己得抑郁症的部分原因是来自母亲的遗传,但其实,这主要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他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曾经不断地自我否定。

如果按照现行主流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武志红当时的症状符合抑郁症,生病前有严重的偏执型人格异常和自恋型人格异常,生病后自恋型人格异常暂时消失了,但仍有偏执型人格异常,只不过更多地表现为比较敏感多疑。

后来,武志红走出了抑郁症,但他的偏执型人格异常和自恋型人格异常并没有真正痊愈,反而随着他在事业方面的突破,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了。

02、“躺平”、静待花开,就能治愈抑郁症的吗?

看完武志红的经历后,很多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很可能会认为,只要“躺平”,患者就能够静待花开,自然而然地走向康复。然而,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还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

孩子如果待在家里“躺平”,很可能没法去上学,将来也无法参加工作。而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孩子可能陆续看到同学们都毕业了、参加工作了,甚至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会令孩子非常自卑、压抑,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被激活,从而加重病情。

曾有一位患者家属告诉我,她曾加入一个抑郁症患者互助群,看到有一位抑郁症患者因病休学后,足足在家待了10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再复学了,人生轨道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武志红所谓的“躺平”疗愈了抑郁症,并不是真正的躺平。

他在自述文章里写过,他当时深受情绪症状的折磨,但没有使用精神科药物治疗把情绪调动起来,也没有寻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我就让自己和抑郁共存,在抑郁中那么呆着,没有抗争”。

但他还说了,如果他只是不抗争、纯躺平的话,抑郁症也许会把他带到很可怕的地方。言下之意,就是很可能会从此荒废一生,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所以,其实他当时坚持做这件事——“作为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作为发誓要将人研究明白的研究者,我同时在做自我观察:我任由低落的情绪流动,并在这时观察我的情绪情感、我的身体感受、我的思绪……”

实际上,这是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CBT)里的“正念疗法”,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其一,学会及时从自己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其二,平静放松状态下与负性情绪反复结合,逐步会将负性情绪慢慢地恢复到正常情绪。而人在情绪正常时,思维自动会调整为理性。

武志红说,这种做法对他来说大有成效。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地“躺平”,只是寻找了另一种适合自己的疗愈方式。

还有,武志红一直学习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这也帮助他走出了抑郁症,没有复发。

武志红在北大读本科时,读的是心理系,研究生时期读的是临床心理学专业。他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非常感兴趣,早就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

他罹患抑郁症的时候,除了不断自我观察,很可能还会结合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分析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

本来,他在恋爱失败后是不断自我否定的、极度自卑和压抑的,采取了完全的内归因模式。这也是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特点。但是,他学习了精神分析理论后,认为自己罹患抑郁症并非自己的错,而是原生家庭的错,是父母的错,这种“发现”会有“顿悟”的效果,让其特别兴奋。

因为精神分析流派往往过于强调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强调个体在6岁之前的经历,会用“控制欲”、“攻击性”等词来形容父母的不当家庭教育方式。

这样分析,好处是武志红不再完全地内归因,消除了自我否定,摆脱了抑郁发作。但弊端是,他开始走向完全的外归因模式,猛烈抨击中国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甚至曾经公开支持“父母皆祸害”这种说法,出版了《家为何伤人》等书籍。

在当时,很多人非常认同他的观点,觉得他敢于解构中国人一直遵循的孝道,说出了很多对父母感到不满的子女的心声。

武志红迅速成名,获得了外界大量的赞美、粉丝,还得到了经济上的回报,已经称得上是“成功人士”了。他会将这一切的功劳都归咎于自己的优秀以及精神分析流派,变得更加自以为是,固守自己的观点,大大强化了其偏执型人格异常和自恋型人格异常。

虽然外界对武志红的观点一直有争议,但整体上还是褒大于贬的。如果他以后没有遇到较大的挫折与困难,往往不会再度陷入重度抑郁发作。

03、抑郁症患者能不能学习精神分析来自救呢?

精神分析流派是那么多心理学流派中最出名的一种。那么,其他抑郁症患者们能否效仿武志红、通过学习精神分析来自救呢?

对此我是不建议的。一是因为武志红的康复经历是几乎无法复制,有着很强的个人特点,比如他是北大毕业的,现在成名了等等。二是因为,抑郁症患者学习精神分析时,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外归因,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原生家庭。

而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孩子会把愤怒发泄到父母身上,甚至拳打脚踢。如果父母再告诉精神科医生孩子有这些行为,绝大多数精神科医生会把孩子的诊断由“抑郁症”改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意味着什么,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

所以,虽然学习精神分析流派会使抑郁症患者不再自我否定,但很大程度上会对自己的父母极度仇视,总是埋怨、指责父母,本来僵化的亲子关系迅速恶化。如果他们因为现实条件不得不经常跟父母见面,就很容易频繁地与父母发生矛盾与冲突,形成更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武志红罹患抑郁症时已经读研究生,不需频繁与父母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与原生家庭环境适当隔离了。这能够避免激活他过往所遭受的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而且,作为北大心理学研究生,他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文字表达能力也很强。他通过不断的心理领域写作、演讲逐渐成名,实现经济独立,事业上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疗愈了他,至今未复发。

可见,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能具备上述条件的。尤其是青少年患者,他们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状态也一落千丈,缺乏自信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亲子关系不断恶化,只会加重他们原有的情绪障碍。

当然,有不少抑郁症患者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或者已经工作了的年轻人,他们能通过学习精神分析流派而康复吗?同样很难。

虽然精神分析流派一度赫赫有名,受到推崇,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精神分析流派在临床上的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了,甚至可以说遭到了摒弃。因为它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非常低效。

很多抑郁症患者尝试过接受、或者学习精神分析,但往往感到失望,因为感觉不到实质性的帮助。

希望网友们要进一步意识到,武志红是很有名,精神分析也确实很有名,但有名不代表就是有效的,更与是否高效无关。有名的背后,是有很大的时代背景因素的。

步入千禧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质条件得以大大改善,大部分国民的物质需求得以了满足,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就逐渐得到了关注。可是,社会上非常缺乏能够为大众科普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士。

还有,我国的心理卫生行业起步较晚,主要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为主。那时候,精神分析流派在国外的影响力还比较大,很快就传到了国内并成为“顶流”,精神分析大师满天飞。很多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以接受过“中德精神分析治疗师培训班”为荣。

武志红学习的就是精神分析流派,他是北大学子,再加上在主流媒体工作过多年,文笔又好,善于写文章传播观点,满足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好奇。他可以说是踩中了时代的风口。

而且,当时国内社会处于巨大的时代更迭期,很多人一出生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更加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但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与时俱进,使用的还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内心很痛苦。

这时,武志红对原生家庭的解读简直说到了这部分人的心坎上了,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他成名了。

现在,精神分析流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式微了,临床上,认知行为疗法(CBT)才是主流。在国内,虽然精神分析流派仍有影响力,但也大不如前了。

因为精神分析流派重于“分析”,但难以为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提供真正有效的、能快速改善症状、撤药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武志红虽然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了,并以“精神分析师”为豪,但其无法改变精神分析在临床中低效的事实,无法改变“精神分析流派只能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个事实,他对于人性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而不自知。

所以,有很多人满怀希望地去找精神分析师,包括不少武志红的粉丝慕名去武志红开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求助,但失望而归。

还有,如今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了,不少人能非常便捷地在网上学习心理学知识,很多心理学人士在网上分享知识,很多所谓的心理专家无法再垄断信息。

很多人听了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后,发觉武志红的观点是偏激的、偏颇的,最典型的是总是把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解释为“控制欲”“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令人觉得中国的父母总是对儿女只有恶意和利用,错误地理解为中国式父母是丑陋的、自私的。

虽然这种解读让有的青少年、年轻人觉得解恨,但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这涉及到哲学问题。

中国式父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对自己的孩子绝大多数是非常疼爱的,但是表达的方式方法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他们对孩子造成的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是无意的。而精神分析则信奉“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解读中国式父母的出发点就是恶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控制欲”等等。

其实说起来,我跟武志红曾经是“同学”。他在《广州日报》担任“健康·心理”专栏的编辑时,曾采访过我。我还跟他一起参加了心理学的培训班,比如,参加“情绪平衡疗法”的培训课程时,在中级班,很多内容涉及到“灵魂”和“灵修”,我并不认可,及时退出了培训班。

也就是说,在精神心理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与武志红在过去的某一个阶段也算是“同行者”。只不过后来我意识到精神分析的极大局限性,及时调转了方向,最后进入了精准精神心理学领域,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而武志红则仍然坚持选择精神分析。

以上的分析并不是贬低他,更谈不上嫉妒他。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让部分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学会尊重孩子,这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可如果他一直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异常,也未意识到时代在不断发展,未能与时俱进,不懂得在AI时代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拓宽认知边界的话,他在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会快速降低,甚至会很快跌下神坛,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不利,导致自己的情绪再度产生很大波动,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