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传承了600多年,从2005年“首届屯堡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始,研究了20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经成为了贵州的特色,安顺的特色,具有世界唯一性,但是,不管是相关的文化专家学者还是官方媒体或是我们屯堡人自身,对于“屯堡”、“屯堡人”和“屯堡文化”,到目前为止似乎都没有一个准确而统一的对外说法,尤其是近期在相关平台,看到外来客人问到屯堡是什么的时间,作为围观听众的我觉得有必要对“屯堡”、“屯堡人”、屯堡文化进行自我梳理并分享给大家。以便于外省市客人对安顺屯堡文化有个大概的认知和了解,也有利于我们在给客人介绍和讲解屯堡文化的时间不至于被问卡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什么是“屯堡”,屯堡是什么?注意:这里说的屯堡泛指安顺区域内的屯堡,而非全国的屯堡,因为从全国的屯堡来说的话,西汉时期实行屯田制度就有屯堡了。明代全国实行卫所制度,共有300多个卫所,在卫所之下屯和堡更是普遍。所以哪里人说哪里话,我说的屯堡界定范围为安顺周边县区。)

第一句:

屯堡就是以安顺为中心的周边县区,明朝征南过来的官兵和填南迁徙来的汉人后裔集中居住的地方。简称屯堡或者屯堡村寨。

由于安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明朝平定云南的咽喉之地,征南大军及留下驻守的官兵都是居住在以安顺为中心的周边,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屯堡加上安顺地域名,叫“安顺屯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文化背景: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军打下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洪武初年,为了统一全国,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三十万南征云南,史为“调北征南”。云南平定之后,大军撤回,只留下少数官兵驻守,而后黔中腹地时有动乱,朝廷为了西南边陲的长治久安,于是允许官兵家眷随之入黔,并采取鼓励措施,激励各行人才迁徙至此,史为“调北填南”。

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官兵和家属均为汉族,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为“汉人”、“汉家”或“老汉人”,而他们自称为“屯堡人”“屯堡人”。这一称谓民国《平坝县志》曰:“屯堡人一名词,初本专以之名住居屯堡者。而凡住居屯堡者,工作农业,妇女皆不缠足,从事耕耘者。厥后即不住居屯堡,如其妇女不缠足,从事耕耘者,率皆以屯堡人呼之。则屯堡人之意味又不专就住居论矣。”“屯堡者,屯军住居之地名也。.....·造屯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地名而名之为屯堡人,实则真正之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决非苗夷之类也”。)

了解了600多年前的这段大明历史,至于屯堡的建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功能和特点,各位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去给客人们介绍和摆故事了。

那么什么又是屯堡人呢?

第二句:

屯堡人就是600多年前,为维护祖国统一“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到安顺驻守的官兵及家属后裔。

关于什么叫征南,什么时候,在什么背景下填南,官兵们的后裔即迁徙而来的姓氏家谱来自哪里,带来了什么,里面的故事够得朋友们去发掘,去讲述,去彰显。

理解了屯堡是什么,什么叫屯堡人之后,再来看什么是屯堡文化,那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第三句:

屯堡文化就是屯堡人生产生活中的历史文化信仰、住房建筑、服饰、语言、民俗、饮食、节日庆典等独具特色的汉民族文化。

黔中安顺是喀斯特地貌,旧时的安顺交通多以石碣为道,山路崎岖,蜿蜒屈曲,与外界联系甚少,恰如西南的一个世外桃源,区域内的各民族勤劳耕耘,热情好客,无论是屯堡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均能在自身环境中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故而,从洪武1381年以来,600多年过去,屯堡人依然固守着这片净土。而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民族文化。

至于屯堡人有什么独特的文化信仰,建筑有什么讲究,又有什么样的民俗文化,吃的跟别的地方和民族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自己的节日和喜庆典礼,每一个文化板块,只要你想听,几天几夜说不完,只要你想发掘和研究,有的是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铁们,怎么样,这个诠释或者说总结好理解不?全面不?

或许,个人的观点和对它们的解释有出入,也有不足之处,甚至是一个错误,但是,只要能推动学派与政府能对“安顺屯堡”、“屯堡人”和“屯堡文化”做出全面、简单通俗的对外统一解释和介绍,即便是因此我作为千古历史恶人也值~!!

本人才疏学浅,如果哪位良师益友的解释更具全面性,欢迎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