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做工程的老板告诉我,今年他选择躺平。

的确,很多企业是倒在了疫情结束之后,为什么?疫情结束后,经济复苏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这个判断并不适合民营企业,从企业利润、消费税和青年失业率诸多数据,都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现状并不比疫情期间好多少,只能说,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行业在回暖,如影院、旅游等,但这些行业带不起整体经济,也许外贸的影响更直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真是疫情导致了生产不足,那一切就简单了,甩开大步奔跑就行了,事实上,疫情只是掩盖了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需求不足,用老百姓的话糙点说,也就是在财富的增长过程中,老百姓的收入没有跟上,特别是在财政有钱时,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没跟上,当然基尼系数会比欧洲国家高,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却比西方发达国家低的多。

近些年可以说是收入在刹车,生产还在奔跑,财政的花费在扩大,而收入追赶不上生产了,生产的税收满足不了财政支出,于是,财政通过卖全民所有的土地给全民,获得了巨大的土地出让金,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太有钱了,但是,问题也开始堆积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市将老百姓70%的流动性锁死了,既然居民收入占比低,就决定了整体经济失衡了: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矛盾。

需求不足是枚铜币,铜币的另一面是生产过剩。

当然,这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生产过剩,不是房子多得住不过来,是老百姓的收入撑不住楼市的天。楼市是如此,整个经济也是同样的问题;生产过剩对国企业影响不大,该投资的继续投,该补贴的继续补,对民营企业却是致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面对这个生产过剩的周期?

只有两个方向,或者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刺激消费,提高需求;或者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一批企业倒下,市场供求关系找到新的平衡。

前一个方向不用考虑了,因为,民企不好,失业率增长,也不太可能明显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那么,民企的一场残酷竞争将在所难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对于从去年到今年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也就清楚了,政策不太可能保企业,既然是生产过剩,那就要淘汰。支持有再生能力的企业活下去,僵尸企业必死无疑,不要期待有什么新的利好。

比如退税政策,前提是你要有营业额,有开票;如果你的经营基本停止了,退税政策对你来说就没有意义。货款也有同样的逻辑,还有扩张能力的企业才入得了银行的门槛,如果是为了货款续命,企业的信用达不到,只能通过金融中介拿高息,越贷得多死得越惨,从去到今年的降息政策,对你来说也没太直接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也不要灰心丧气,在一个大洗牌的过程中,中小微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存活,一切在项目与流动性,不在利润的高低。就如同山林中的极限生存,老虎要吃肉才能存活,而蚂蚁有一粒面包渣就行了。关键是要清醒,经济的这种状态不是三、两年就能反转的,一定要对自己做一个长期性的评估,是做扩表,还是断臂求生。

祝生意场上的朋友都能渡尽劫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