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先后发布了第一批、第二批的《三明采购联盟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中药饮片联合采购的违规企业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结果》,披露了9家知名中药生产企业陷入了“信用危机”。

其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严重失信,此外,康美药业、振东制药等公司皆榜上有名,这是很罕见的。

文件要求,到2026年12月,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都将被暂停参与集中采购活动的资格。健识局了解到,失信企业都是由于去年联盟采购中标后未能按约定采购量保障供应,经多次约谈督导,供应情况仍未改善。在政府采购名单上“黑户”,肯定不是企业想看到的。但龙头药企都不准时供货,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中药行业采购的难度螺旋。

某种程度来说,主动成为“黑户”,是这些企业面对中药(材)联盟采购的一种态度。

集采?不如开摆

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隶属于北京同仁堂集团旗下的二级集团“同仁堂健康药业”,和上市公司同仁堂不属于一个子集团。同仁堂健康药业虽然没有上市,但名下有同仁堂最为人熟悉的业务:遍布全国的1800多家终端零售药店。

既然“系出名门”,为何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甘冒严重失信的风险,也不愿保量供货呢?

山东牵头的这个15省中药(材)采购联盟,其实是通过三明采购联盟的渠道。这是三明联盟首次开展有关中药饮片跨区域联盟采购工作,中选中药材产品涉及来自100家企业的782个产品。

三明只是地市级,但也是新一轮医改的“圣地”,因此三明采购联盟的影响不弱于省级采购。2022年中,山东组织的三明联盟中药材采购,虽然不冠以“集采”的名义,但实际上的组织形式、价格产生方式、甚至是惩罚机制,都与国家和省级集采如出一辙。

按照此前联盟采购相关规定,三明联盟中选饮片的采购量将与供应地区的医疗机构需求直接挂钩,若为需求品种,企业直接有50%的约定采购订单;反之,约定采购量会被纳入待分配量中。

按理说,同仁堂(亳州)没有理由拒绝三明联盟采购。健识局查询了参与采购省份披露的中选价格,发现同仁堂(亳州)“未能按约定采购量保障供应”的桔梗,选货和统货每公斤中标价为95元和83元。

这一中选价并不低。根据国家发改委授权发布的抗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查询,桔梗在2022年三明联盟采购时,市面最高价也才50元左右,此后虽有波动,但也大幅低于同仁堂(亳州)的中选价。

有利润为何还“摆烂”?同仁堂(亳州)这波操作着实令人摸不到头脑。拒不供货的具体原因,同仁堂(亳州)方还并未有透露,但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中药材存货要优先自供给同仁堂系。

与化药过评不一样,中药饮片的评价标准只有统货和选货两大类,大致可以理解成普通质量和高质量两个档次。联盟采购主要针对统货进行。但一部分有自身要求较高的大企业,质量层次本来就高于市场标准,自然成本也就高。

饮片价格遵循“货少价贵”,定价权在自己手里。但实施类似集采的以价换量采购后,企业对中药饮片定价话语权将会转接给市场。遵循高质量标准的企业显然就吃亏了。

同仁堂系有着上千家线下门店的优势,2022年,其中西成药及饮片获得的销售收入占零售总数的79.12%。

另外,中药产品销售价格并没有稳定的周期性,但中药材生产是有周期的,这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可控性。利润受到压缩,也是企业“躺平”的原因。

宁可背上“严重失信”也要主动放弃,同仁堂系企业或许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失信处理结果中,还有普天和中药饮片、冯了性中药材饮片、振东道地药材被列为严重失信康美、岜山中药饮片、鼎舜中药饮片、西北药材科技也被列为一般失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拦不住的矛盾凸显

据康美4月数据,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总指数为2247.77点,较去年同期上涨14.5%,为历史新高。

中药材是“靠天吃饭”的,药材质量受日照、土地、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影响,药材价格逐年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仅仅是加工程度、方式不同,难以界定,价格往往也一起变化。

在联盟饮片的采购表中,黄芪、党参片、金银花、当归、红花、天麻、麦冬、黄连片、太子参等21个常见饮片被纳入名单。

健识局获悉,像白术这种多年生、周期较长的品种,是支撑着整体指数高位震荡的主要原因。在河北安国药市和安徽亳州的药市中,白术已从去年初的每公斤27元,到年底的90元,再到今年的180元,涨幅之大令人瞠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丨康美中药网

另外,动物类中药材在中药应用地位举足轻重,一直是高价代表,也诞生了片仔癀、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经典名药。其中,安宫牛黄丸主要成分天然牛黄,已经出现1公斤售价突破100万元的情况,未来“价格还可能会持续上涨”。

此次,中选品种中的烫水蛭,目前市场上清水货就已达到1750-1850元一斤的高价了,但联盟集采价格为每公斤2601-1990不等,两头折损最高近乎腰斩。

但也正是水蛭价格过高的原因,用药单位多按需采购、经营户不敢过多储备、产地货源不多——这也是整个中药材市场的普遍缩影。中药材集采的一大问题还涉及到:中药材种植呈现小散乱现分布,现在还没有一家公司能打保票提供集采大额的供应量。

同样,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药材的道地性也使其价格标准难以衡量,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同一品种,但不同批次品质也会不同。

在此背景下,中药材的价格、标准参差不齐,人力成本、恶劣天气、供需不平衡等,都是企业到手成本看涨的理由。

联盟采购的组织方好不容易聚拢了那么多医院的报量需求,自然想把事情办成,但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未来,在国家出手控费的大趋势与企业上游端中药材持续涨价的两相矛盾之中,中药材定价的矛盾将会与日俱增。

撰稿|苗苗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