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英国的“飞地”,面积仅有16.7㎡,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正是这片自晚清时期就属于中国政府的海外“飞地”,见证了中国海防的兴衰起伏,埋葬了五位客死异国的北洋水兵,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那么,这一处“飞地”为何埋葬着中国水兵?其中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水师)

一、晚清与强英

这片坐落于英国的狭小“飞地”,和晚清的海防事业息息相关,其见证了晚清海军力量奋起直追的艰苦年代。

曾经,中国经历过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兴盛,海军建设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清朝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清朝海军逐渐衰败和停滞。

与此相反,“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和地理大发现的进展,却越来越重视海军建设,并借助于海军的力量,急切地开展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

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到19世纪初期,英国海军发展到鼎盛时期。

为了适应舰队和商船发展的需要,从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末,英国相应修缮港湾设施、完成船坞体系、敷设电报线路,“这些设施大大增强了保障能力,加速了向近代海军过渡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则徐)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清朝重臣意识到了英国海军的强大。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和英国有过交涉的林则徐,看到英国海军在海上作战的威力,而清朝旧式水师无法与之相比,于是林则徐开始意识到学习英国海军和引进英国船舰的重要性,他“不仅大力捜集各国船图加以借鉴,更积极仿造西洋战舰,甚至希望夺取英舰便研究”。

在林则徐看来,强大的海军与一国的海防密切相关,没有强大的海军,一国的海防也就无从谈起。

深受其影响的李鸿章多次向朝廷上奏称赞英国海军的先进,“敌从海道内犯,以水为家,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并积极主张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李鸿章不仅对前人关于英国海军和舰船设备的先进有了认识,还通过驻英公使来了解英国海军和舰船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

曾纪泽在担任驻英公使期间,正值清朝向英国订购铁甲船的重要时期,在与李鸿章的电报交流中,曾纪泽认为购置铁甲舰的必要性在于:

“余思铁甲船为海防利器,不能不购。”

而李鸿章急于订购可供作战的兵船,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兵船具有巨大的作战威力,另一方面因为本国的造船行业不管是效率还是质量都是极其低下。

李鸿章指出国内制造局和造船厂所制造的轮船,“系西洋旧式,只可作无事巡防”,不仅海上战斗力薄弱,而且本国造船价格远远高于购船价格,造成很多钱银上的浪费。

李鸿章希望在国内选派一些兵器、轮船制造方面的官员和学生前往外国工厂学习,根据南北各地具体的地理情况订购合适的船只,便于在中国海域行驶快捷及能在洋面作战。

由于财政窘迫加上清廷急需船只巩固北洋海防,光绪元年,总理衙门遣令总税务司赫德来津与李鸿章商议购买船炮事项,由李鸿章和赫德全权负责,并让户部划拨四十五万两钱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德)

李鸿章与赫德经过商议决定由伦敦办事处总办金登干在英国购买价格稍低的“蚊子船”,称炮艇。

李鸿章首次购买的四艘炮艇,其中两艘三百二十吨的炮艇,加上其他弹子、火药等杂项共计四万六千磅。

两艘船于光绪二年五月初三日离开英国港口朴茨茅斯港,先抵达上海,十月初抵达天津。

先由赫德查验,再交李鸿章处查收。

由于后来“蚊子”船逐渐暴露其缺陷,不能作为海军舰队的主力,尤其是不便于洋面作战:

“蚊子船炮大船小,皱浅底平……只能在海口及海岸浅水处接战,不宜于大洋……无风与风小则行,风大则止。”

“蚊子”船在大洋作战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光绪五年四月,日本将清朝藩属琉球国"袭灭",据为己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政府认识到一日无铁甲,则一日无法与日本在海上相抗衡,遂命李鸿章、沈谋侦妥速筹购铁甲船。

二、客死他乡,埋骨异国

虽然清廷和李鸿章都主张向英国订购能够出海作战的新型舰船——铁甲舰,但当时的驻德公使李凤苞对购买铁甲舰持有异议。

李凤苞指出,由于自己身处西方国家,对他们舰船制造的动向有更明确的认识,当时各国都已经商议停止建造铁甲舰,如清廷在此时购买,则外国船厂会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所以李凤苞的建议是暂缓购置,价格上则不至于吃亏。

总税务司赫德也称宜先购买快船,并称赞阿摩士庄公司制造的巡洋舰堪称一流,“可保追起碰坏极好之铁甲船”,所以极力向李鸿章推荐。

在主客观多方因素综合考虑下,李鸿章决定先购置碰快船,再办铁甲舰,并于光绪五年函告总理衙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水师的战舰)

所谓快船,实际上是一种轻型巡洋舰。

李鸿章首先购买的是1881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军港下水的,也是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的两艘巡洋舰,随后被命名为“扬威”、“超勇”号。

这两艘军舰并没有多少突出之处,关键的是以前军舰购买之后都是由外国人驾驶开回中国。

这次不一样,这次是李鸿章派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并带领两百多船员前往英国接船回国。

此事传出之后,英国社会和英国政府呈现出来截然相反的态度——英国人民对于来自东方的客人颇感好奇;一众大臣则对于这支小型军队充满戒备。

在英国纽卡斯尔,至今仍有歌谣记载着那些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士兵。

纵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英国平民对于这些东方来客,内心并不怀有恶意,更多的是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卡斯尔)

然而,远渡重洋奔赴英国,并非儿戏之举。

在那个年代,路上的旅途亦是艰难险阻,海上航行更是充满风险——风暴、疾病都有可能成为压倒清朝官兵们的最后一颗稻草。

食物的短缺、颠簸的旅途,这二百多名士兵们带着晚清帝国的希望,义无反顾地穿越重洋,去迎回可能重振希望的战舰。

不过,最终还是有两名士兵没能逃过这一次劫难,他们倒在了纽卡斯尔,病死在异国他乡。

对于中国人来说,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是践行“以死为大”的根本所在。

不过在20世纪,想要带着遗体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三个月,把他们“平安”地带回故里,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或许是出于深重的乡土情结,清政府出资,为他们在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公墓购置了一块墓地,将他们葬在了异国他乡。

而圣约翰公墓中的两处墓地,也就构成了中国“飞地”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籍记录)

在安顿好这两名去世的士兵之后,“扬威”、“超勇”两艘军舰启程回国。

这是中国军舰首次航行北大西洋航线,经过各国均鸣礼炮致礼贺敬,使之知道中国也有海军,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超勇”和“扬威”这两舰从军舰的角度来说只能算得上是巡洋舰,但当时世界海军舰队的主力已经是以战列舰为主,所以清政府也开始不断地寻求购买战列舰。

但当时中国正和俄国关于伊梨问题产生矛盾,英国方面不愿卖给中国战列舰。

因为按照国际法,不可以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

随后采购大臣李凤苞便奉李鸿章之命,广泛考察欧洲各大造船厂,最终选定了德国的某造船厂,并订购了“定远”号这艘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铁甲舰。

随后李鸿章又准备订购第二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英、法两国商人开始积极活动,希望拿下第二艘铁甲舰的订单。

但李鸿章在综合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后,最终还是选定了德国的造船厂,订购了第二艘铁甲舰“镇远”号。

这两艘军舰同样是派人前往欧洲交割。在途中,又有三名清朝水兵因病离世。

这三人最终在德国靠岸,又由德国当地的华人送往了位于英国的圣约翰公墓,与两位前辈同守异国。

“定”、“镇”二舰随后成为北洋舰队的镇舰之宝,而且“定”、“镇”二舰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军舰。

两舰可以说是巨炮型大型铁甲舰,“定远”305毫米口径巨炮在日本长崎附近试过炮,当时吓哭了长崎的很多小孩。

日本人也以击沉“定远”“镇远”为目标,开始大规模扩建海军;

但是直到威海卫之战结束,“定”“镇”二舰也没有被日本人击沉,一个是自沉,一个是触雷搁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水师)

甚至在黄海海战中“定远”舰遭到四艘日舰围攻也没有被击沉,从这可以看出两舰的装甲之厚,质量无可挑剔。

所以“定”“镇”两艘军舰可以说是整个北洋舰队的精神支柱。随后清政府又在英国订购了一艘巡洋舰,也就是后来的“济远”号。

自此,北洋水师向外购舰的工作宣告结束,但中国“飞地”的故事仍在继续。

三、战乱年代的温暖

原来,在第一批赴英交接船只的随行官员中,有一位名叫池仲佑的文人,他贵为清末的举人,深得李鸿章的宠信。

在抵达英国之后,举止得体、谈吐有度的池仲佑很快收到了英国人的盛情邀约,得以出席各大聚会。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池仲佑结识了一位评价玛其梨的英国姑娘。

两人一见如故,瞬间沉浸在甜蜜之中。

每日清晨,玛其梨都会找到池仲佑,带着他穿梭在纽卡斯尔的市区之中,而池仲佑又善写笔记,便得以将那段温馨的岁月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约翰墓)

在池仲佑的笔下,纽卡斯尔“穿出于深树丛林,其中古木参天;市肆之盛,亦足一开眼界”——道路两旁参天古木不仅在炎炎夏日遮挡阳光,而且苍茫古树似乎也在诉说纽卡斯尔这座城市的古老韵味。

之后两人还参观了肯辛顿博物院,池仲佑在参观博物院的过程中细致考究机器木模的结构,对西方的新奇之物无不感到欣喜。

然而,池仲佑身为军人,背负皇命,家中父母健在,断然不可能留在英国。

临行之前,池仲佑两人来到圣约翰公墓,看望长眠于此的中国水兵,“周视良久,为之慨然”。

玛其梨从池仲佑的眼中看出了不舍与难过,不待其开口,便允诺帮其照顾这片土地。

这位善良女士,为了这个小小的诺言倾尽了一生,即使后来嫁人,她仍会在特定的时间打理那片墓地。

在2002年,山东省威海市某档案局奔赴英国,考察史料,意外地发现了这处百年之前的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尘封在历史的往事,才慢慢地揭开了帷幕。

此后,在中国大使馆的交涉下,英方确定了这处墓地的购买者正是当年的晚清政府。

因此,这片仅有16.7平方米的土地确确实实地为中国所有,是一片海外“飞地”。

这处墓地不仅见证了晚清海军“自强求富”的巅峰时期,也目睹了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非凡成就,对于中英两国来说都有着难以磨灭的价值。

在友好交谈之后,中英两国决定共同出资,修缮这处墓地。

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各界人士自发地组织其募捐活动,他们慷慨解囊,希望那些常眠于异国的士兵们得以安息。

自此之后,原本冷清的墓地竟有了些许生机,许多海外留学生都会自发地组织祭奠活动,以慰问这些漂泊在异乡的同胞。

结语:

昔日,中国海防积贫积弱,英国对我国军事领域的觊觎一刻也没有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水师)

但是由于军事问题事关重大,几乎是清政府坚守利权的最后几条底线之一,李鸿章的警觉使得英国人谋求海军“总海防司”的梦想破灭,失去了操纵清政府军事力量的机会。

事实上,在本文所述的购舰过程中,英国人并非是想要以善结缘,而是暗中作梗。

英国人对清政府购买船炮既鼓励又有顾虑,他们既不想让其他列强在长江沿岸得势,又担心清政府购买的舰队对英国构成威胁。

所卖给中国的战舰,甚至是“换皮”的报废军舰,其心难测!

而坐落在纽卡斯尔的中国水军墓地,其静默无言,历尽沧桑,再度揭开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唯有强军强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但愿历史的血泪教训能被后世谨记,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资料:

清高宗乾隆官修.张廷玉等撰.清朝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 甲 购买船炮[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09.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04.

(清)贾祯等编修.筹办夷务始末 咸丰朝 8 卷 79 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一年七月[M].北京:中华书局,1979.07.

德、金登

(清)李鸿章著. 顾廷龙主编 李鸿章全集[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07.

赵长天编.大清王朝的英籍公务员 赫德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5.

张志勇著.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10.

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 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甲午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08.

(爱)马克·奥尼尔著.赫德传 大清爱尔兰重臣步上位高权重之路[M]. 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01.

卢晓川.福建舰下水后,英国北洋水师水兵墓地出现了这一幕[N].中国日报,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