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9日,四年一度的书法盛会——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行书、草书)在省城太原隆重开幕,山西共计有34位书法/篆刻作者的40幅作品入选,创下了历届国展山西最好成绩,展现出了近年来山西书法艺术界“新生”力量的势不可挡。

本刊特别策划“对话山西书法‘新生’力量”专题,邀约了此次国展中崭露头角的书法作者,请他们聊聊国展书法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带读者共同品鉴书法艺术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届展,已经是大学书法教师的周锟仍然选择突破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选择取法自己平常接触较少的大字摩崖石刻。传统的汉碑横有行、竖有列,行列对齐之间有种天然的秩序感。但是大字摩崖石刻有列无行,这就要求在创作时从没有规律的章法中寻找到一种秩序感,这也是大字摩崖石刻的难点所在。在内容上,文本内容需要同书体创作相得益彰,周锟就选取了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对汉隶的一段论述。

最终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周锟觉得这是对自己初次突破所做尝试的一种认可。

周锟学习书法、选择隶书都源于小学阶段的影响。那时候各个小学都开设特色课,有的是篮球、有的是乒乓球,周锟所在的小学恰好特色是书法。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学校广播就会播放古乐,全校学生一齐写字,高年级写软笔、低年级写硬笔。当时老师给周锟选择的字帖就是《曹全碑》,这为他后来专注于汉隶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校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周锟一路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没有中断书法学习。研究生毕业后,他成为了专职的高校书法专业教师。

多年来的学习、教学和课题研究经历,让周锟深感“学习书法就是一个聪明人下笨功夫的事情”。对于一个真正想成为书家的人来说,需要踏踏实实,绝不能浮躁耍小聪明。勤奋临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为什么临、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不思考、不过脑子,临摹再多也是枉然,最终的结果也只是临得像而已,转化不成创作。而现在很多学习书法多年的人不会创作,根源就在太满足于“临得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了寻求“个性”而刻意去融合当下流行的一些书体可取吗?当笔者问出这个问题时,周锟沉吟片刻回答,所谓书法创作的“时风”与个性化并不冲突,应当辩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当下书坛好像面临着一种“同质化”的现象,特别是大型比赛或展览,投稿的作品数量很多,难免会出现“似曾相识”长得很像的作品。但其实千百年前的古人也有“时风”,皇帝喜欢推崇谁的书法,朝臣百官乃至文人夫子也会去争相模仿。所以才会有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的名噪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现在各种比赛和展览的评审制度日益规范,往往评出的优秀作品也会有很多人去分析、去学习借鉴,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不能一棒子打死。还是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它背后产生的原因。

周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大学书法硕士,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入展,并入选第七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

作品展览获奖情况(部分):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九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全国首届“刘禹锡杯”书法展

第二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

第二届“沙孟海奖”全国书法展

“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

全国首届高校教师书法篆刻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