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特别的纯荞麦挂面生产线在定边开机投产,荞麦粉经过一道道自动精细化操作,被加工成了荞麦挂面。与市场上的荞麦挂面不同,该生产线生产出的荞麦挂面,荞麦含量可达100%,在全国属于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荞麦生产线)

“以前的技术,一般是10%、20%的荞麦添加量,我们在荞麦的质构上做了一些调整,达到了100%的荞麦添加量。”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副书记赵燕说,“全自动的生产线不仅省人工,而且做出来的荞麦挂面口感好、韧度非常强,还降低了断条率。”

纯荞麦挂面上市,科技成果得以“落地”,首先要跑好“最初一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荞麦挂面晾晒)

定边是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之一、世界红花荞麦优势产区,2020年以来全县年均种植荞麦60万亩以上,年总产7万吨以上,产出的红花荞麦粒大、皮薄、出粉率高,但加工业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制约了荞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定边县积极对接,争取项目,为荞麦产业发展找寻新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荞麦生产线)

“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延伸荞麦的产业链,帮助定边的荞麦走向市场。”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锋说。

2021年,由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和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牵线搭桥,引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谷物杂粮创新团队,并与定边聚农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四方协议,达成了荞麦挂面项目的落地与产业化方案,共同推进荞麦挂面的产业化应用工作,经过三年时间,最终破解了榆林高占比荞麦挂面生产技术改造难题。

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这背后离不开多方“架桥人”的持续发力。

“这个项目就充分体现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政府支持,几年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很多对接撮合服务,科技转化成果落地,榆林这个案例非常典型。”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院院长朱希铎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荞麦生产线)

政府背书,借“脑”借“智”,完成了科研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如今,年产2万吨的纯荞麦挂面在定边开机加工,即将发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技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为定边荞麦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蓄势赋能的同时,也为全市打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样板。

“这是我们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重要实践。”榆林市科技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鱼克奎说,“这对推动定边荞麦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对推动陕北的农特优质产品走向全国、全世界有重大的意义。”

(叶子 白泓渊 高柯)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