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有座石水塔
小伙伴们见过吗?
许多人以为这是以前的烽火台
今天小编就来“辟谣”一下
顺便带你了解它的故事
立夏的第一场雨后,杨林镇大树营村的地里玉米层层叠翠,甜脆豌豆挂在铁丝篱上,水嫩的绿。田野里仿佛能听到农作物拔节生长的声音,这是一片丰收在望的田野。
地里,一座灰褐色的石塔从远处看就十分醒目,它像一个抽着旱烟袋的老人,凝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许多经过这里的人,都会有"这里怎么会有一个烽火台"的疑问,也会有人把它认为是瞭望塔。事实上,这不是烽火台,也不是瞭望塔,它是一座近五十年历史的水塔。水塔塔体为覆斗形,上下底皆为正方形,下底边长8米,上底边长3.7米,总高约8米,全部用石块砌筑。它外形拙笨,貌似沧桑,难怪很多人会把它误认为是远古时代的老物件。
这座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水塔,已被嵩明列入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名单。文物具有最强的记忆力,这个水塔是怎么建成的?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建在这里?为探寻这个老石水塔背后的故事,记者有幸找到了组织建造这个水塔的大树营村原大队书记卜绍雄。
81岁的老书记回忆:“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个水塔的来历了。这个工程于1975年上马,我记得相当清楚。那时,地委、县委都比较重视,领导一个月要来督查四五次。我那时是大队书记。建这个水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树营村旱地灌溉问题,大树营生产大队组织村民修建,以备抽取附近青年水库之水入塔,通过塔池与耕地的高差进行自流浇地。”
“当时,我安排在上面建了个棚子,姚春云、唐满、冯贞三人在上面守着建。石头,是从七里湾石场经小堡子运来,牛车、马车一起上阵。连着地下的地基,石料都用了1000多方,工时用了近3万个。县里主要安排了炸石头的炸药资金,其他的,都是村民们投工投劳。建成这个水塔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卜绍雄老书记一一叙述着往事。
从老人的叙述中,不难理解,这个水塔是嵩明计划经济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物。
回到那个时代,嵩明经济社会在发展的浪潮中,也同样经历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作为大集体农业生产的一个元素,这个水塔见证着那段变革的历史。就像它当初的选址一样,如今依然在一个独特的制高点上默默矗立,一起经历着嵩明现代农业的转型,见证着嵩明蓬勃发展的历程,默默守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记者:刘文贵 纳文雄|编辑:顾燕波 卜圆圆
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
您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