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窟寺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石窟寺集中展现了宗教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审美追求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不仅在技术上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也在文化上传递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背景,在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栖霞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栖霞山

南京栖霞山石窟始凿于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现存窟像分布于千佛岩、千佛岭和纱帽峰三个区域,基本为南朝齐、梁时期和唐代开凿,其中千佛岩石窟作为国内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南朝佛教石窟造像,同时也是六朝都城建康地区唯一的一处石窟寺遗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公众文化宣传价值。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作为世界性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号召力。

龙门石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石窟

两大石窟相互交流,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云上龙门牵手金陵栖霞山大型直播活动圆满收官,直播联动洛阳、南京两大古都,龙门石窟、栖霞山石窟两大文化遗产在云端“牵手”,通过现场拍摄、专家宣讲、线上直播的方式,以四大话题向国内外观众呈现南北朝时期洛阳、建康两大都城造像艺术的变迁,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碰撞与相互影响。

“龙门石窟中原风格的形成和五尊造像模式的确立”主要讲述了民族融合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在龙门北魏造像中的体现及其影响。龙门石窟蕴含着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壮阔历史,其发展形成“中原风格”并确立“五尊像”的造像模式就是这段历史的体现,这种模式形成以后就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后世石窟造像的主要模式。

“普泰洞——探秘龙门石窟精品浮雕”主要介绍了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中型洞窟之一普泰洞,它位于离地面2米左右的崖壁上,且无栈道可以通达,普通游客无法一睹芳容。洞中的涅槃图是龙门石窟中难得一见的精彩画面,雕刻精良、意境连贯,是龙门石窟保存非常完整的精品浮雕壁画。

“千佛岩——南朝石刻艺术精品”主要讲述了由南齐时期的居士、名僧筹划,宗室、达官参与营建的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其洞窟形制、造像内容与中原北方地区同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造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新发现的陈“江总碑”残石碑阴錾刻文字记录了齐、梁、陈三朝功德主开凿及妆銮千佛岩窟像的事实,为千佛岩南朝洞窟排年提供直接依据。栖霞山舍利塔始建于隋,重建于南唐,是南京地区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五代石塔建筑,其塔基浮雕“八相图”雕刻技艺精湛,表现形式独特。

六朝风华——建康佛教考古”概述了3至6世纪在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并完成本土化的重要时期,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都城,是当时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不断融合印度犍陀罗、秣菟罗及笈多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佛教造像“建康范式”,且对当时中国南、北方地区及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南京考古界在石窟寺考古、佛教考古及其与六朝建康都城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这些考古资料展现了3至6世纪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汇同创造、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中华文明内在包容与开放精神的生动体现。

直播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播现场

活动通过洛阳、南京两大古都的联动,回溯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作为当时并立南北的两大都城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和洛阳在民族大融合、奠定隋唐盛世中的关键作用,龙门石窟与栖霞山石窟正是其重要见证。

此次直播活动依靠优质内容分发对媒体资源进行了聚合,4场直播,300余条新闻产品,超1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50余家媒体及文博KOL账号加入直播当中,河南省文旅厅等相关账号也积极参与宣传。发布原创新媒体产品300余件,微博话题#云上龙门牵手金陵栖霞山石窟#阅读量超1000万并登上南京热搜。全网累计浏览量已突破3.5亿次,参与媒体数量超过90家。

栖霞山石窟千佛岩 (西岩)造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栖霞山石窟千佛岩 (西岩)造像

据悉,此次活动是“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的第六季,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栖霞山石窟研究院、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共同策划实施。

栖霞山石窟千佛岭造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栖霞山石窟千佛岭造像

深入挖掘石窟寺蕴含的中华民族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和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内涵,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活动也旨在以文彰旅、以旅促文,提升两大石窟的文化及社会影响力,开拓旅游市场,助力地区文旅发展。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