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争逐渐进入尾声。

但不同于往常的是,这场战争并未向我国此前经历的战争那样——

战略规模与战斗风险,随着战争的濒临结束而降低。

为了在军事法庭上,取得更大程度的谈判资本和利益。

美军,就必须要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优势。

以此来使得志愿军更愿意妥协停战,甚至是直接被打败、宣布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

已经处于最后阶段的朝鲜战争战场。

必然不会如雨势将停那样,安然结束。

美军,也必将发起一场大反扑。

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战场背景下,

我军迎来了在朝鲜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以阻击战为主要形式的数次作战。

总计十数场的阻击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期,我军因为军队的疲乏。

因为军备辎重的补给困难,而屡屡陷入危局,并多次战败失利。

甚至,直接导致了抗美援朝岌岌可危。

然而,就在我军岌岌可危之际。

志愿军将士们,不再向后撤退一步。

他们用血肉捍卫了我军的阵线

以“铁原阻击战”的定鼎一役,将美军意图反扑的野心彻底熄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跟大家聊一聊。

这场“铁原阻击战”,及其背后的更多的故事。

真正的生死存亡·铁原阻击战的战斗背景

关于铁原阻击战。

不少人都将其称作,是一场奇迹般的战斗。

63军面对成倍于己的敌人,面对着敌人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和空中力量的狂轰滥炸

竟仍能取得阻击战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再联想起影视作品

《跨过鸭绿江》

中的两句台词。

就会更让人深觉阻击战胜利的来之不易:

——“九千人撒豆子一样撒在战场上!二百多个阵地,就是让美国人一个一个的拔,也让他们至少拔上五天!”

——“就是整个军团打光了,不论如何,也最少要撑上20天!”

战斗情况。

完全可以从这两句台词中,得到最真实的反映。

在彼时,志愿军刚刚结束连续且大规模的行军和战斗。

而且因为战线过长,物资供应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使得我军十分疲惫,急需休整。

正是在此情况下,美军全面反扑。

企图直接截断我军的补给和交通线路。

然后

向东北、西南同时发力。

一边歼灭我军指挥部大本营,一边围剿我军63、65军的部队。

疲惫的军队和补给,成为我军的巨大劣势。

这也使得我军抗美军进攻的难度越发巨大。

故此,在美军反扑的前期,我方与美军,

就在我军指挥部以南80公里不到的敌方开战。

并且几乎节节败退。

甚至还出现188师一万人阵亡,阵亡三分之二的惨烈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美军,打到了我军指挥部大门口外的铁原一地。

如果铁原被美军打下。

那么由铁原、金川、平康三地组成的战略金三角将就此易主

我军会全面陷入被动。

美军甚至会就此重燃,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的战略野心。

于是,关乎我军生死存亡的铁原阻击战,就此爆发了。

血肉堆砌的不败防线·震撼

一如上文的影视剧台词那样。

为了打赢阻击战,

为了拖延美军脚步,而为大后方争得转移和休整的时间。

负责阻击战的志愿军战士,不得不放弃战略的纵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战线,最大幅度的铺开。

而这种战术,无异于是在用生,命压制敌军的攻势,用堵枪口的方法来拖延时间。

而美军,为了快速实现反扑意图。

直接动用了超标准配置8倍的武器火力。

坦克、装甲车在内的机械化部队如潮水涌来,空中的轰炸机也接连不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此高强度的火力覆盖下。

63军,仍是没有被打败。

他们足足抵抗了13个日夜,在美军的12次的冲击下,屹立不倒。

围绕着阵地进行了,不下10次的攻守争夺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阻击战结束前的那一天。

美军,几乎打下了63军五分之四的阵地,但却仍然无法攻克铁原这道门槛。

而这一点,

也就是铁原阻击战最传奇的地方。

在敌我战术博弈的上处于劣势,军备武器上的差距处于劣势。

甚至在两军士兵的状态上,仍是劣势。

但最终打赢了这场阻击战,取得了这场战役战略果实的那一方。

却是方方面面,都处于劣势的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必死的局面中,坦然面对死亡。

这就是志愿军,赋予铁原阻击战的传奇高光,这就是中华民族震慑世界的咆哮。

难缠的敌人·“错误”的战略?

关于铁原的阻击战。

在网络上,至今都存在有一种“战略错误”的论调。

有少部分人认为,铁原阻击战之所以打的艰辛,甚至险些导致我军在朝鲜战场的直接战败,

这都是因为战略不得当。

多少了解朝鲜战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

我军于朝鲜战场上,第五阶段的战斗。

几乎都是,以单纯的防守阻击为主。

甚至都罕有防守后反击的战斗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根本的原因,

就是因为志愿军将战线延伸过长,导致补给受阻,从而给了美军反扑的机会。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结合当年的战场时局,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首先,

我军之所以在三八线以南,长驱直入。

其根本是,为了达成有足够价值的战略目的。

就如同美军想要在谈判桌上,赢得谈判资本,而采取行动。

而且,我军的战略计划是十分周详完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战线拉长后补给受影响一事,也早在彭老总的计算以内。

而之所以造成铁原危机的原因,则主要有二:

其一,因为李奇微动作快。

几乎,在我军下达北撤休整命令的同时,敌军已经发兵南上。

其大规模出动机械化部队反扑的举动,是无比的突然。

故让我军,没有获得充足的休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美军的快速反扑,造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在仓促的战场环境下,我军军团部队之间的协调出现问题。

多只部队因隶属不同,而没有及时的做到协调交流。

包括第3、第9、第19兵团的多部队,出现了在“撤退迂回”和“坚守阵地”二种选择上的不同。

而这就导致我军原本计划中的既定防守战线。

在各部队的不同行动中,直接撕裂。

最终完全崩溃。

我军也就不得不,在铁原一地与美军殊死一战。

筑起的那道高墙

铁原阻击战的胜利。

保证了我军,在朝鲜战场的战略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送给了,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美国,最后的助推。

美军,

在铁原阻击战采取的行动规模。

已经远远超出了,华盛顿方面划出的红线。

若是美军,取得了理想中反馈,那么大可想尽方法在军事法庭上含糊过去。

但可惜,

他们并没有翻过志愿军将士们筑起的那道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