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50年的朝鲜半岛,局势可谓风起云涌,先是朝鲜人民军迅猛南下,短时间内攻占半岛90%以上的土地,将美韩压制在釜山一带,似乎只差一口气就能将敌人赶下海;

但在麦克阿瑟指挥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被拦腰斩断,攻守之势瞬间变化,人民军能成建制逃回北方的只有极少部分,险些被反推至鸭绿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用两次战役打碎了麦克阿瑟“回家过圣诞”的美梦,基本将战线维持在了“三八线”附近。

总的来说,这一年基本就是从北打到南,然后从南打到北,再打回了战争爆发以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人也很聪明,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决定换掉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让李奇微前来接替指挥,所以从第三次战役开始,美军就没有再付出那么大的伤亡。

第四次、第五次战役美军已逐渐找到应对志愿军攻势的办法,导致出了一个惨痛的180师。

客观来讲,李奇微确实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军事水平很高。但,他在1952年也被调离前线,似乎跟麦克阿瑟遭到同样的安排,为何会如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

“我一定会回来的”,这是麦克阿瑟和灰太狼的共同名言,麦克阿瑟属于军人里的政客,很多时候都在为自己刻意打造形象。

虽然他1942年逃离菲律宾时有些狼狈,但1944年重返菲律宾时相当霸气,还留下一张很经典的涉水登岸照片。

不过这是在岸边反复登陆五次,才拍出他最满意的一张照片,换而言之,属于摆拍。为了呼应,麦克阿瑟还在照片后配词:我说过,我会回来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麦克阿瑟高调又虚荣的性格,包括在朝鲜战场,他说要让麾下的小伙子们圣诞节前回家吃火鸡,也是内心过于狂妄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说一,美国军队最初向北进发的路程是比较顺利,攻占了平壤还不断往鸭绿江方向赶,没有外力介入,朝鲜真的可能就此成为历史。

好在关键时刻,彭老总率领的志愿军登场了,毫无准备的麦克阿瑟被打得晕头转向,“联合国军”迅速溃败。

如果说第一次战役是打了个措手不及,那第二次战役就是迎面暴击了。志愿军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其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也在撤退途中身亡。局势得到逆转。

麦克阿瑟想不通自己为何失败,叫嚣着要打核战争。这种做法无疑是把方向往第三次世界大战里带,美国总统杜鲁门予以拒绝,并准备换人来指挥。于是,李奇微登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临危受命的李奇微

一开始李奇微是去接替死去的沃克中将,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不过此时麦克阿瑟跟美国总统矛盾重重,实际上朝鲜战场大多数兵力已归李奇微指挥。

他刚到任就遇上了第三次战役,眼见“联合国军”士气低落,他干脆放弃汉城,将战线拉长到后方组建防线。

这招以退为进,还被他察觉到了志愿军的短板——后勤问题

志愿军很能打,但武器装备和后勤运输跟不上,最多坚持一个礼拜攻势就会退去。他利用这一点,发明“磁性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在志愿军进攻的那一个礼拜,美军且战且退,仗着机械化行进速度快,不让志愿军完成大规模歼敌。

同时又不能拉开太远,像磁铁般牢牢将志愿军吸引住,待志愿军回撤阶段,美军立即展开反击。

此套战术,对当时的美军来说是最好的选择,第四次战役志愿军战果就没那么大了,第五次战役更是打得志愿军180师丧失战斗力。

不论其他时期,就单说朝鲜战场,李奇微表现是要胜过麦克阿瑟的,我方指战员也是如此评价。既然如此,为何李奇微也跟麦克阿瑟一样被调离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李奇微离开朝鲜战场的原因

虽然说“联合国军”两任司令都被调离,但本质上有很大不同。麦克阿瑟是因为打得不好,李奇微却是因为打得好。

李奇微在朝鲜这边卸任后,担任的职务是什么?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美国的重心并不在亚洲,而是在欧洲,李奇微这个新职务属于升迁。

1952年半岛已进入阵地战阶段,战争烈度下降了许多,双方都明白再大打下去,代价谁都承受不起,所以开始边打边谈。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奇微留在朝鲜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不如转去欧洲挑大梁,那才是美国的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单美军在1952年换帅了,志愿军也是此类情况,彭老总在1952年4月回国治病,痊愈后就留在国内主持军委工作。

战事平稳,立功者升职,这是李奇微离开朝鲜战场的一大原因。另外,围绕着李奇微发生的连锁调动,背后也都有考量。

上一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是艾森豪威尔,此时的艾克正在为竞选总统做准备,凭借着在军中超高的威望,他可以直接推荐人选来接替自己。

思考过后,艾森豪威尔推荐了李奇微,李奇微是他的学弟兼关系很好的老部下,可以信得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安排一来以免李奇微在朝鲜战败影响到自己的总统竞选,二来确保自己离任后还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遥控欧洲的军事力量。

而接替李奇微成为“联合国军”司令的,是西点校友克拉克。跟李奇微比起来,克拉克在军事方面没有优势,但却有非常突出的外交能力。

二战时期他就在欧洲战场执行过多次协调、外交任务,谈判能力很强。调他到朝鲜战场,也是因为战争已进入谈判阶段,让他来整体负责,比李奇微更合适。

后来的势态发展,也正如美国人的用意一样,克拉克为最后的停战做了很多努力。只是在签订协议时,他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