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早年间的小说、戏剧、民间故事中,常喜欢安排一对孤苦无依的老夫妻以磨豆腐为生,或者一对父女相依为命、以豆腐谋生,美貌的贫家女便被叫作“豆腐西施”。而“豆腐官”则是指廉洁的官,不贪不腐、还常接济穷人,如此一来、俸禄就不够吃鱼肉,只能吃豆腐。

可是,豆腐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它作汤作菜,配荤配素、无不适宜,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相配,能使胡萝卜更黄、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

至于风味,当你食欲不振或懒得做饭时,扒一只皮蛋、洗一棵香椿、或者切两棵香葱,和豆腐拌在一起,即是美味的一餐。当你有兴致或时间宽裕时,把豆腐两面都煎得焦黄、做一道香嫩可口的家常豆腐;或者再不怕麻烦地多费一些时间,把豆腐里掏空心、填入馅料,做成山东的豆腐箱,就更加色香味美了。

如去最爱吃的,则是麻辣烫三者兼备的麻婆豆腐。和现在不一样,过去交通不便,川菜师傅很少在外地开馆子的;如去十几岁时才吃上川菜,一下就喜欢上了,隔三差五就去下馆子解馋。当时口袋了也没有很多钱,豆腐和香辣土豆丝是川菜馆子里最便宜的两道菜,所以大多都是点这两菜。

麻婆豆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婆豆腐

吃多了,慢慢地就对麻婆豆腐有了一些研究,知道麻婆豆腐之所以叫“麻婆豆腐”是因为在四川做豆腐的最有名的人要算成都北门顺河街的麻婆。

麻婆可不是姓麻,麻婆娘家姓温,她排行第七,小名巧巧,美丽出众,只是老天不让一个人太完美,就在她脸上撒下些麻子(雀斑)。她丈夫是顺记木材行的四掌柜陈志灏。

传说在他们结婚的第十个年头,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四掌柜不幸翻船去世。温巧巧天天以泪洗面,一月间、丰满健美的身影就变得骨瘦形销。

她的小姑叫陈淑华,和她关系非常亲密、如同亲姐妹,眼看着四嫂孤苦伶仃、一天天瘦下去,将要出嫁的她就决定不再出嫁,和四嫂相伴终生。

她俩都能裁会剪,便利用这个手艺、开了家裁缝店来谋生,但生意始终不好。好在四掌柜在时,有些常来他们店歇脚的“油担子”(走街串巷卖油的商贩),看她们家又开了店铺,就每天又来歇脚。

他们有些带点米,有些带点菜,卖豆腐的就切块豆腐,卖肉的割点肉做成臊子,其余的人在油篓内舀点油,只等巧巧来上灶烧一烧,就可饱餐一顿了。就这样,一来二去,巧巧竟然练出一手专烧豆腐的绝技;经过口口宣扬后,变得名传起来。

麻婆豆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婆豆腐

一时间、在那时候,凡是认得巧巧的,都前来攀亲叙旧、尝尝她做的豆腐;不认识的,也都要来瞧个究竟、凑个热闹,哪怕掏腰包也想尝尝味道。

于是,巧巧姑嫂二人索性开店做起豆腐来,嫂嫂剁肉烧菜、小姑擦桌洗碗,那些不知道巧巧名字的,因为她脸上的雀斑而称她为“麻婆”,称她做的豆腐为“麻婆豆腐”。

那是1904年的事儿。那时候,由于生意红火,她们没白没黑地每天都要忙上十四小时;年复一年,终于由于操劳过度,姑嫂先后去世,而“麻婆豆腐”却成了四川一道传奇性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