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报名季,每到此时,总有家长怀着对名校教育资源的期望,不惜投入重金,希望能够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殊不知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各种骗局,骗取他们的血汗钱。日前,静安区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徐某提起公诉。

去年10月25日,公安机关接到程女士报案,称其于2018年初被楼内邻居徐某,以可以帮助女儿升入心仪初中为名,骗取人民币15万元。2021年其发现被骗后一直催讨钱款未果,不得已报案。

2018年被骗,为何到2023年10月底才报案,这中间究竟有何隐情?随着徐某的落网,案情也逐渐明朗。

原来程女士和徐某住同一幢楼,两人的孩子又恰巧在同一所小学就读,两人在2016年接送孩子上下学途中相识,一来二去逐渐熟络。2017年,当时程女士的女儿还在读小学二年级,作为一位高知女性,她已经开始为女儿的未来升学路径作规划,她特别希望女儿能够进入家附近的、非对口的知名初中,在和徐某聊天时也不禁流露出这一愿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徐某顺势说自己一直从事教具生意,和教育局某领导很熟,如果程女士女儿想进这个中学,他有办法,但要花钱。急于为女儿谋划未来的程女士信以为真,便赶紧让徐某去问问,没多久徐某便告知此事能办,但要10万元“打点费”。出于对邻居兼同学家长的信任,程女士很快给徐某转了10万元,后徐某又说要打点学校老师,又让对方分两笔转账共计5万。就这样,2018年初,程女士为了女儿入学,共转了15万元给徐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安检察院供图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程女士期待的那样顺利。从2018年到2021年的3年多时间里,程女士一直不停地催促徐某办理女儿入学事宜,徐某刚开始要了孩子的简历,随后便开始各种“打太极”,时而用“早安”“晚安”等敷衍了事的话语搪塞程女士的询问,时而编造“事情正在办”“你的心情我理解,我来处理”等谎言来安抚她的焦虑,甚至还用“对方正在办,再等几天”等借口来继续拖延时间。就这样,程女士从年头催到年尾,孩子也从二年级升入了五年级,但入学的事情却始终没有任何进展。直到2021年9月,程女士发现女儿正常入学对口的初中,她才彻底意识到自己被徐某欺骗了,于是开始了长达2年的讨钱之路,徐某陆续归还2.3万元后就不再还款。2023年10月,程女士报案。

两天后,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到案后,其供述自己根本不认识什么教育局的领导,也没有办法帮程女士办理入学事宜,收到的钱款都被他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及生意周转。至于当初提出的10万和5万元的金额要求,则是他根据与程女士的交流,判断出的她能够接受的数目。截至案发时,徐某已经无力偿还这笔款项了。

检察官认为,本案中,徐某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款,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程女士虽然是受害者,令人同情,但其请托他人办理入学的初衷和手段,违背了公平原则,最终不得不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不法分子常常利用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特别是那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急切心理,精心编织各种骗局。他们或是虚张声势,号称自己拥有特殊关系,能够解决孩子的入名校就学问题,或是谎称有内部名额、秘密通道等,让家长们误以为通过支付一笔所谓的“运作费”,就能确保孩子顺利入名校就学。然而,一旦家长们支付了这笔费用,这些骗子往往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或是让家长们血本无归。

面对招生信息,家长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承诺,不要盲目陷入“可入名校”的骗局,以免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记住,孩子的未来不是靠一时的投机取巧来决定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只有保持理性和警惕,才能确保自己和孩子的权益不受侵害。(文中涉案人均为化名)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苏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