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渡江战役发起前,第三野战军炮兵部队怒轰长江上的4艘英国军舰,逼迫对方打出白旗并最终退出长江流域,毫无疑问我军取得了炮战胜利。不过令人疑惑的是,三野在此战中付出的伤亡代价其实是高于英国海军的:英军整个过程中只伤亡144人(含一位舰长),三野则损失252人(含一名团长),炮战时火力占优的是我军,最后获胜的也是我军,为何伤亡却比对方更大呢?这似乎有些不符合军事逻辑,我们来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需要说明:一场战斗是否取得胜利,原则上不是先看谁付出的伤亡小,而是看战斗目的是否达成。三野炮兵(主要是23军炮兵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一部)将敌人四艘军舰击伤,其中紫石英号搁浅,7月才逃出长江,我军成功将英国舰队驱逐出后来的大部队渡江区域,没有给接下来的重要军事行动造成障碍。显然战斗目的完全达成了,再加上英国远东舰队紫石英号上打出的白旗,是很明确的信号,就战斗结果而言,毫无疑问取胜的是三野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炮战过程中解放军损兵更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首日炮战中,23军步兵隐蔽在堤坝之后,这些部队分布密集,等待渡江作战,并未参与炮兵对紫石英号的炮轰。但是海军舰艇作战时,往往第一轮齐射之后,根据弹着点的偏离情况再进行校正射击。就是之前的齐射过程中,紫石英号主炮炮弹没有准确射向三野的炮兵阵地,而是先打到了堤坝后的三野步兵密集区,造成我军第202团指战员的大量伤亡,这其中就包括主力团长邓若波同志,令人十分痛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原因。海军舰炮对阵近岸炮兵,不管双方口径、数量对比情况如何,舰炮在一定程度上都占据优势,那就是作战单位自身的机动能力。其实49年长江炮战,第三野战军为了给渡江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和掩护,在北岸事发地附近准备了上百门火炮,数量上完全压制了英国远东舰队。英舰4艘加在一起,火炮数量才不过数十门,无法抗衡三野。在火炮口径上,英舰倒是略有优势,尤其是后来赶到的伦敦号巡洋舰,具备203毫米火炮,而三野最大口径的榴弹炮刚刚达到105毫米,其余多为75毫米山野炮。敌军的舰船普遍有装甲带,陆军使用的榴弹对其破坏力有限,只能靠数量优势对其累加伤害。尽管我军炮兵有隐蔽阵地,但多次发炮后,射击位置早已暴露,遭到英舰准确还击也不能自如移动阵地,基本上是死靶,因此炮兵损失较大;与此同时,英舰却可以在长江长不断机动游弋,从而降低我军的命中率。所以尽管三野取得了炮战胜利,伤亡却比敌人多出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