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消费者协会官网援引21世纪经济报道,指哈尔滨麦道啤酒存在安全隐患。报道披露了该啤酒生物胺及don含量偏高,长期饮用或损害健康。消费者需谨慎选择。

消息传出后,哈尔滨啤酒对香港方面从商店购买并取样的麦道啤酒提出质疑。他们坚称,该啤酒仅对中国内地销售,未流入香港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拒绝公开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也不肯承认自家产品存在的问题。反而玩起了文字游戏,声称自家产品并未在香港销售,以此来规避消费者的质疑。这种做法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何必拐弯抹角证明清白,直接检测产品岂不更明了?网友直言哈尔滨啤酒此举犹如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实在是令人费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对哈尔滨啤酒的不信任源于其现状:虽挂着国产之名,却已是外企内核。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让人对其国产身份产生质疑。

现今的哈尔滨啤酒,身为股份制公司,隶属于外资巨头百威英博,这一身份或许让人惊讶。回溯其历程,初创之时的哈尔滨啤酒并未受到外资的控制。

哈尔滨啤酒,自1900年由俄罗斯商人开创,八年后更名为古罗里亚啤酒厂,由俄国人乌瓦特夫掌管。历经二十余年,该厂再度易名为哈尔滨啤酒厂,由中国人李竹臣与捷克人加夫列克携手运营。

自建立伊始,该厂便频繁易主,分支与经营者更迭频繁。1937年,日本人在此设立哈尔滨啤酒分厂,而1950年苏联红军将其转交中国政府,并任命中国厂长主持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各时代的哈尔滨啤酒厂汇集一堂,共铸辉煌,形成现今的哈尔滨啤酒厂。经过合并,其实力大增。仅仅三年后,该厂创新性地采用玉米替代大米酿造啤酒,展现了不凡的创造力。

哈尔滨工厂因独特工艺崭露头角,经营与生产方式焕然一新。啤酒销量逐年攀升,1998年已跻身全国啤酒业第七,其实力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人都认为这家工厂将一直繁荣,然而2004年,美国酿酒巨头安海斯公司意外地收购了哈啤99.66%的股权,打破了这一平静。

自此,公司性质悄然转变。百威母公司收购哈啤大量股份,实现私有化,使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而是外资控股企业。

消费者最初选择哈尔滨啤酒,源于其国字号品牌的信赖。然而,随着美国公司的收购,其信任度逐渐降低。因此,当问题出现时,人们更倾向于事实真相,而非盲目偏袒。

此次事件中,香港消费者协会主动出击,他们从当地商店购买了30款啤酒,并进行了样本检测,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检测,30款样本均含生物胺与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亦称呕吐毒素。此毒素源于侵蚀小麦、燕麦、玉米等谷物的病毒。

如同酿酒过程中,玉米等谷物为关键原料,若酒商不慎采用受毒素污染的原材料,必然波及酒的品质,使其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严格检验,这30款啤酒因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均不符合既定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超过日耐受摄入量的DON,将引发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和腹泻。劣质酒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悄无声息地侵害着消费者的消化和神经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可能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产品,绝不容许在市场上流通。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已公开揭露此事,并与哈尔滨啤酒厂取得联系,以寻求解决方案。

尽管哈尔滨啤酒厂声称未在香港销售其产品,但不论其回应的真实性如何,当某组织或协会质疑某企业并出示相关证据时,这一逻辑链条已然启动,要求企业给出合理解释。

产品质量无疑是组织与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厂商提供详尽的产品报告与检测证明,不仅是对质疑的有力回应,更是向消费者及各方展现其质量与诚信的硬实力。

哈尔滨啤酒厂并未按照部分人的求证思路,先证明自身产品质量无虞,再去验证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提供的样本真实性。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哈尔滨啤酒对自身产品表示否定,仍有人关注到香港消费者委员会送检的哈尔滨啤酒产品。据报道,送检产品为500毫升罐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电话联系了哈尔滨啤酒旗舰店,客服明确回应称,该店并未销售过香港消费者委员会送检的啤酒款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与哈尔滨啤酒厂就送检产品是否由后者生产各执己见,尚未能达成共识。此事真相仍有待进一步查证。

可以确定的是,若香港送检的产品确由哈啤生产,则问题产品须依法处置,避免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若非该厂生产,香港应调查产品来源,并向哈啤解释,以恢复其受损声誉。

哈尔滨啤酒厂商就呕吐毒素事件回应:涉事产品仅在内地生产销售,已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消费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