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风情,一醉千年!古桥唯美,落影成诗!

武功镇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曾经是武功县县治所在地,因行政区划的变更沿袭县名而得镇名。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至现代,今武功镇一直是武功县城所在地。

1958年,武功县并入兴平县后,先后成立上游公社、武功公社。

1961年9月武功县建制恢复,县政府机关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公社沿袭县名。

1984年,建立武功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功古镇

武功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南临渭河。历史上曾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汉忠臣苏武的故里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

武功县现存古塔2座。其中,今天要讲述的报本寺塔与唐太宗出身宅第有关。人间最美四月天,天气晴好,瞻塔之旅开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塔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照片

报本寺塔又称武功塔、武功古塔,位于武功县武功镇武塔村正心街(原老城北关),为旧时武功县的标志性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本寺文管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塔现状

报本寺始建于唐代。据宋敏求、李好文《长安志•长安志图》卷十四记报本寺:“本唐神尧(高祖李渊)宅,大中元年建为报本寺。”明正德本《武功县志》载:“报本寺,高祖别宅也,在北门外。”清雍正本《武功县志》载:“报本寺,见前《志》,内有塔高数十仞,世传寺塔太宗为太穆皇后建,故名报本。”所记略约说明:寺及寺塔乃唐太宗为报其母太穆皇后养育之恩而建;亦或原建筑已毁而重建于大中元年(847)。唐以后历代屡有重修。至民国时寺院尚完整,20世纪50年代后废圮,仅存寺塔。

20世纪80年代塔体严重倾斜,塔顶残毁。按照“修旧日如旧”原则予以拆除重修。工程始于1994年7月26日,封顶竣工于1998年5月28日。工程实施前,先后清理地宫文物数十件、钱币数千枚,并发现北宋“宝元二年造”錾刻器铭和“治平三年”砖铭等,可证原塔为北宋重建之塔

一层檐下施仿木结构额枋和五踩重昂斗栱,平身科一攒,各角装饰垂莲柱(保留了明代局部重修时的式样);现塔身一层砖面和塔檐八角的垂莲柱,即为万历年间补修时的旧日貌复原,展示出塔体局部的明代建筑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昂斗栱,八角的垂莲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层菱角牙子

一层朝东设立券门,因为古时长安城在武功的东边,朝东是否是为了纪念太宗李世民出生于此和长安城的两两相望。券门内部有铁栅栏,铁将军把门。塔内设置钢梯,目测可以登塔至第二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层券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塔的钢梯

二层以上东、南、西、北四面辟券门或假券门,隔层真假相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景照

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以砖隐出角柱、阑额、斗栱,其中,二至五层补间铺作置一朵,六、七层仅转角置栌斗。层间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券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砖收束,无塔刹

塔顶平砖收束,保持了重修前无塔刹的旧状。

在原塔拆除过程中,1987年6月在地宫内发现北宋彩绘石椁、银椁、金棺、豹斑玉筒、舍利子、铜镜、钱币、白釉净水瓶、琉璃葫芦瓶及彩绘仰覆莲石座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一:金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二:出土器物

另外 1984年6月,在附近居民家中征集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报本寺塔记》碣1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三,塔铭

文内述及万历三十五年四月由邑人张涉,修塔匠人张士茂、鲁山、李公、乔公邦琦暨社友闵万策、李瀚、魏继兴等20余人组成修塔主持会,在署县冲玄尉公的资助下,对塔进行了一次维修。修塔的范围仅限于一层。具体做法是对一层门洞券顶及塔外破损处做了补修,并在塔外包砌了一层砖面。附近另有古槐2株,形冠古机奇秀,号为“唐槐”。每年春季,群燕掠塔顶,人称“胡燕朝塔”,为“武功八景”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保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保碑背面

以上文字专业部分摘自徐进《陕西古塔全编》。

攻略:导航报本寺塔即可到达报本寺文管所门口,门前可以停车。以前有参观收费,现在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