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这个汉字,出现比较晚,大概在隋唐时期。

《康熙字典》说,东汉的《方言》和《易林》里有“糖”字,大约不对,这两部书里,出现的是“餳”字,当时的读音是“xing”,唐代,才有了“糃”和“餹”字,皆从“餳”变化而来,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同“糖”。

汉字“糖”出现得晚,并非说在这之前中国古人没有“糖”吃。

唐代以前,大约中国古人没有蔗糖可吃。可吃的是饴糖、果糖和蜜糖。

所谓饴糖,即“麦芽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饴”,小篆作“飴”。许慎说,“飴”是通过煮熬米芽做出来的。

“熬”,是指“熬饴”这种方法。

他还说,固体状的“飴”,叫“餳”。

南方,比如战国时期的楚地,“飴”或“餳”,称为“粻餭(zhanghuang)”,还叫“餔(bu)”或“䊇”。

《楚辞.招魂》中,即说到“粻餭”。

饴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诗.大雅.绵》是周族的史诗,其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集传》注:“堇,乌头也。荼,苦菜,蓼属也。飴,餳也。言周原土地之美,虽物苦者亦甘。”

《毛传》说:“虽有性苦者,皆甘如飴也。”成语“甘之如饴”的滥觞在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过春节吃的“关东糖”,亦称“糖瓜”,就是典型的麦芽糖

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关于不同饴糖的制作方法。

从科学道理上说,植物的种子,发芽过程中的酵素,能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果糖”,水果里肯定有。但古人吃的“果糖”,也是经过加工的。

还说《楚辞.招魂》,其曰:“腼鳖炮羔,有柘浆些。”

“柘浆”,即甘蔗所榨之汁。

汉代佚名的《景星》亦云:“泰尊柘浆析朝酲。”意思是,美酒需要用上好的“蔗汁”勾调。

“蜜糖”就不多说了。

“蜜”和“蜂”字,先秦的小篆体写得都极其复杂。“蜜”是“鼏(mi)”的下面两个“虫”字;“蜂”是“逢”的下面两个“虫”字。《说文》对“蜜”的解释是:“蜂甘饴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何时有了“蔗糖”呢?

应该是唐代。

宋代王灼著有《糖霜谱》,其云:“唐大历间,有僧号邹和尚者,不知从来,跨白驴,登繖山结茅以居。须盐米薪菜之属,即书负纸系钱遣驴负至市,人知为邹也,取平直挂物于鞍,纵驴归。一日驴犯山下黄氏蔗田,黄请尝于邹。邹曰:汝未知窨蔗为糖霜,利当十倍。试之,果信。邹末年走通泉县灵鹫山龛中,其徒追蹑及之,但见一文殊石像。众始知大士化身,而白驴师(狮)子也。”

这是说,文殊菩萨教给黄氏制作蔗糖。

当然,这是神话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新唐书.西域列传》载,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曾专门派人到西域摩揭陀国学习制糖之法。学习的人回来后,唐太宗 “诏扬州上诸蔗,拃渖如其济,色味逾西域远甚”。

其实,甜菜亦可制糖,且中国种植很早。但汉代以后,甜菜主要作为蔬菜并用于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