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

近期,河北省成立由河北省卫生健康委牵头、河北医科大学和多所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共同参与的河北省乡村医生培训联盟,以此推动构建集教学改革、师资队伍、职业文化、评价体系建设于一体的村医培训体系。让乡村医生走进医学院校,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也会为以强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村医群体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阶段,一方面村医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数量众多、学历层次较低的“老村医”仍坚守在岗位上。根据《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达136.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为50.2万人,约占36.7%。

村医是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其整体素质与服务能力决定其能否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关系着农村居民能否均等、公平地享受到健康服务。为健康乡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需要持续关注村医的培训工作,赋能村医队伍发展。

长期以来,为弥补村医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各地想办法依托县域内医疗机构为村医开展培训,但存在培训时间短、内容少、未形成体系、激励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一些村医力图通过接受线上培训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习内容,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往往效果不佳。

依托医学院校开展村医培训,有助于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拓展村医培训空间,引导村医在职业教育上“更上一层楼”,帮助年龄适宜的村医进一步取得学历。同时,有助于改变农村居民对村医“文化水平低”的旧有认知,提升群众对村医的信任度。

要注意的是,确保村医培训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需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好村医工作和学习如何两不误、所学和所用如何统一起来等实际问题。一方面,村医承担着满足辖区居民健康需求的任务,存在着脱产难的问题,参加培训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持与保障。为此,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最大限度减少对村医工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村医的学历层次有高有低,开展培训不能一刀切。如何量身定制培训方案,需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学院校多花些心思。

要保证培训效果,还可以考虑将培训内容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将培训作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学历依据,以增加培训的吸引力,助力村医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孙惠(媒体人)

编辑: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