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振声

1963年,在毛主席号召全国学雷锋的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栏目约潘振声创作一首“好孩子”的儿歌。潘振声是一个蒙古族作曲家,1933年1月18日生于上海,1955年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

潘振声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1960年荣获“全国优秀少年工作工作者”称号。在他做少先队辅导员时,经常给孩子们上道德教育课,教育孩子们要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做诚实的好孩子。

当时,在他学校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放满了“铅角子”,就是小朋友捡到了钱,找不到失主、主动交上来的。在潘振声的学校生涯中,还有一幕让他影响非常深。那就是在学校门口,每天放学时都会有交警在维护秩序,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那些交警都会安全地护送孩子过马路。

潘振声(前左三)听年轻人演唱《一分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振声(前左三)听年轻人演唱《一分钱》

那时的交警冬天穿着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整齐飒爽,高大威武,是小朋友的偶像。小朋友和交通警关系也十分密切,每当放学、孩子们排队回家时,往往孩子们走出校门很远了,还会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警察叔叔再见”。

这些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潘振声的脑海里。于是,他在应邀创作“好孩子”儿歌时,就把这两个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分钱》的歌词由此诞生:“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在给歌词谱曲时,他则借鉴了上海民歌《紫竹调》的旋律。这首歌完成后,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反复播放、教唱,以其简洁优美的旋律,充满童趣的歌词,迅速流传开来、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以说,从这首《一分钱》诞生后,相当一个时期、好几代的“祖国花朵”,都是唱着这首儿歌去上学、去劳动、去游戏的。这首歌也成为几代新中国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美好记忆,歌中对于拾金不昧做法的讴歌、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

《一分钱》这首歌的手稿和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潘振声创作的歌曲中,还有一首已成为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那就是《春天在哪里》。

潘振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振声

这首歌还有一个名字叫《嘀哩嘀哩》。词作者望安在歌词中描绘了春天的诗情画意:青翠的山林、倒影的湖水、小黄鹂的欢叫……而潘振声则用轻快的儿歌旋律把这些内容表现了出来,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

从2000年开始,潘振声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结果发现56个民族中至少有30多个民族的孩子没有新歌唱。此后,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为56个民族的孩子写新歌的工作。

2009年5月14日晚,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儿歌作品的潘振声,因患脑血栓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