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不一般,老人说有三大特点,具体指啥?建议早准备

发现没有?气温越来越高了,虽然今年刚入夏的时候雨水多,下雨的时候天气不怎么炎热,但是雨一停就开始闷热起来了。在南方,如今满大街都是穿短袖的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立夏以后气温就上升了,而后面就是小满、芒种、夏至,然后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

而今年的三伏天却有点特别,有人说今夏可能是“冷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人总结了今年三伏天的三大特点,你知道几个?一起来看看,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的,多达40天之久。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入梅,它一般是指“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而入伏也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并且关于何时入伏,这也是老祖宗根据二十四节气和干支历结合而推算出来的,也就是“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头伏了。

所谓“三伏天”,就是指初伏(头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其中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只因庚日是10天一循环的。而中伏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

根据上面提到的谚语,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是在7月15日,所以从这一天就是初伏第一天,第十一天以后就是“二伏”,而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一直持续到8月24日结束,整整40天的时间。

之所以说今年又是加长版的三伏天,那是因为今年的三伏天总天数比往年多了10天,就是因为中伏是加倍的——20天。而且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往往中伏又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所以这“加长版”的三伏天无疑给炎热的夏季增添了几分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天气凉爽的预兆。

在古代民间,人们根据入伏当天农历日期的奇偶来判断三伏天的“公母”。如果入伏当天是农历单数,则称为“公伏”;如果是双数,则称为“母伏”。

今年入伏是在农历六月初十,因此是母伏。老话说“公伏热的凶,母伏凉飕飕”,它的意思是说如果是公伏,这样三伏天就会很热,而如果是母伏,三伏天就不会太热,而今年是母伏,根据老祖宗的经验来看,这也暗示着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

然而,这种说法虽然流传已久,但并不一定准确,毕竟它是经验之谈,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母伏的来临也让我们对今年的夏天抱有一丝期待和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今年是“早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节气的到来,也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而且在立秋节气后面还有一伏,也就是末伏,它是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的,也是十天。而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8时9分,末伏是在8月14日。

从这里也看出来了,今年是属于“早立秋”。在过去民间把中午12点钟之前的立秋称之为“早立秋”,而过了12点钟之后就是“晚立秋”。

根据民间谚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我们可以预测今年的三伏天在立秋之后可能会相对凉爽一些。即便是在后面出现了“秋老虎”,但也不会太热。

而且要注意的是,立秋虽然在民间视为秋季的到来,但是立秋之后天气可能会逐渐转凉,但并不意味着气温会立即下降。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以免受到高温天气的侵害。

除了上述三大特点之外,今年的三伏天还可能面临雨水偏多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多地可能会出现强降雨天气,这将对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降雨多的话,就能有效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不仅会导致降雨增多,还可能导致气温的降低,但也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所以,面对这样复杂的天气变化,我们需要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并及时注意防范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