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83年,黄克诚因病住院,此时他目不能视、饱受病痛折磨,可这些在他看来都不算什么,反倒是有一件事“沉甸甸压在心头”。

韩培信去探望他,黄克诚紧紧攥着他的手说道:

“承诺兑现了吗?我们还欠他们一份情……”

一向“不近人情”的黄克城,为何会突然这么说?他与韩培信的承诺具体指什么?后来兑现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不念私情念公情,一诺铭心半世纪

黄克诚“不近人情”这个说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深入人心”。

当时陈云委派他搞纪律检查工作,狠抓党风,黄克诚也的确干得很出色。

一方面,黄克诚严于律己,以自己的言行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他当时年事已高、眼睛看东西又模糊,可他依旧坚持工作,最终顺利起草相关文件,规定了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包括住房、收礼以及外出视察规格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黄克诚敢于处理棘手问题,不顾老战友的情谊和面子。

有人反映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请客吃饭花费400元,黄克诚当即下令严查,并且放话,“谁请的客谁掏钱!”

杨勇一开始对黄克诚的做法不太理解,认为老首长小题大做了,有些抵触情绪,结果黄克诚一个电话就打了过去:

“你官做得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随后,杨勇特意做了检讨并补上了饭钱,大家又一次见识到了黄克诚的铁面无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别看黄克诚在工作中不讲私情,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和情分他是“半点也不敢忘”的,一个“八滩之约”他记了大半辈子。

故事还要从1943年说起,当时酒井康指挥日军第17师团对苏北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尤其是东坎、八滩等地,更是他扫荡的重心。

毕竟“金东坎,银八滩”的说法由来已久,且八滩当时还是我军重要后勤基地之一。

如果让敌人占领八滩建立据点,后果不堪设想。

黄克诚当即给八滩区长韩培信下令,在敌人来之前,要将八滩全部拆除并完成群众疏散安顿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培信奉命行动,可是这项命令并不好执行。

且不说故土难舍,“银八滩”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拆了,以后大家如何生活?

黄克诚和韩培信能够理解群众为难之处,只不过敌人来势汹汹,八滩是非拆不可了,最终黄克诚等人向当地民众承诺:

“今天差了一个银滩,等以后革命胜利了,一定还大家一个金的,日本人就要来了,希望大家为安全着想,为革命着想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黄克诚等人真情号召下,八滩人民最终同意了。

大家齐心协力,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将八滩拆了个干干净净,群众被疏散到了周边地区,粮食物资也被运送到了其他地方。

以至于日本人来了之后傻眼了,那么大个“银八滩”呢?怎么啥也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日军惨败逃离,建设八滩萦绕心头

日伪军占领八滩后,没得吃、没得住,最后只能留一拨人挤在了河边三间“王家大院”里,这给黄克诚等人后来组织反攻、抢回八滩创造了条件。

当时,日军和伪军加起来将近有500人,他们占领八滩后,精神松懈。

黄克诚瞅准机会,让洪学智、谢振华等人带领24团和师部特务营的两个连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最终,这场战斗在3月29日晚九点多打响了。

由于战斗开始前谢振华已经带人包围大院,因此战斗开始仅二十多分钟,300多名日伪军就大多被消灭,只剩下装备较为精良的日军在院子里苦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日军一边疯狂打照明弹,一边派人组织突围,不过冲出来的日军全部都被击毙了。

而日军的阵地也越来越小,很快就丢了东西两个大院,只能龟缩在中间的院子里。

由于中间的院子砖石围墙太过厚实,我军一时间难以突破,局面就这么一直僵持到了黎明。

眼看着日军援军即将到来,有些同志已经建议不顾伤亡强行攻坚了,谢振华等人突然想到了火攻策略。

大家收集了一些可燃物,然后在上面蘸煤油,绑在马尾手榴弹上直接投进了院子里,还有些同志将点燃的棉花绑在长竹竿上,然后丢上了房子的屋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一会,院子里就烧起了熊熊大火,负隅顽抗的日军被烫得呛得哇哇大叫,在一片混乱中冲了出来。

而等待他们的是一挺挺机枪的火舌,最终,只有少量敌人逃出后被歼灭,其他日军大多都被击毙或者烧死了。

另一边,匆匆赶来的日军援军也很狼狈。

他们在途中被我军伏击,遭到重创,又听说八滩已经失守了,一时竞相逃离。

最终东坎地区他们也没能守住,被迫一步步退出盐阜区,黄克诚等人取得了这场“反扫荡”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黄克诚一直在各地奔波,好不容易打完仗了,又要忙于中央工作,建设八滩的事情只能交给其他同志了。

可是黄克诚的心中却依旧记挂着这件事情,尤其是1983年住院,手头没什么工作的时候,更是会反复想起。

恰好那时候韩培信入京开会,听说了他的病情,跑到医院去探望他,黄克诚才有机会了解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面还没聊两句,黄克诚就攥着韩培信的手问道:

“以前我们对八滩人民的承诺兑现了吗?你现在已经是江苏省委书记了,有没有还八滩人民一个‘金八滩’?我们还欠他们一份情……”

韩培信听到这个问题愣住了,略作沉默后摇了摇头,他如实向黄克诚描述了八滩地区的状况,最后坚定地说道:

“您放心,当初的承诺会做到,一定要建个金八滩,让人民走向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韩培信履行承诺,下放儿子搞建设

其实,对于黄克诚和苏北,韩培信是抱有一种特殊情感的。

毕竟一个是他的“领路人”,一个是他的家乡,韩培信践行诺言的决心不比黄克诚逊色。

韩培训刚出生,父亲就离世了,母亲也在他六岁那年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姐姐相依为命。

姐姐比他大七岁,当时也还是个孩子,两人是靠着给人叠冥币、缝洗衣物,才勉强活下来的,后来姐姐嫁了人他才有机会读书。

读私塾的时候,韩培信就接触了进步革命思想,后来上新式学校,他更是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底他被调到东坎工作,先后干了文书课长、八滩区长以及区委书记等职务,在此期间和黄克诚接触颇多,深受他影响。

解放战争期间,韩培信当过滨海县县长,华东野战军七战七捷后撤离路上吃的粮食,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韩培信筹集的。

后来在消灭顽军的过程中,韩培信也带领地方武装发挥了很大作用,说一句有大功于淮海也不为过。

后来大军南下,江南急需干部,韩培信等人响应号召随军行动,韩培信也一步步从县长到市长,然后当上了省委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方群众和党内同志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譬如陈云就说过:

“你这分明是韩信加了个培!”

不过,韩培信本人一直“心中有忧”,昔日的承诺没兑现也就罢了,眼看着苏南苏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可怎么办?

说起来,苏南经济能发展得如此迅猛,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也有关。

他带头创造的“苏南模式”享誉全国,就连邓小平都称赞其“异军突起”,可是偏偏苏北因为地理、工业条件等原因发展得十分缓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培信经常自嘲地念叨一句歌谣:

“老省长,新书记,家乡产值不过亿……”

书记说的是韩培信,省长说的是惠浴宇。

他们都是苏北走出来的,可是却难以造福家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令韩培信十分惭愧,常觉得对不起为革命牺牲的苏北人民,以及那被带到东北战场的十万子弟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只是八滩,当时整个苏北都是韩培信的“关注重心”,在探病黄克诚之前,他已经在想办法改善苏北状况了。

此次探病后,他更是加大力度,最终提出了“积极发展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口号。

韩培信要抓一省事务,无法将所有精力投注到八滩、滨海。

可是黄克城身患重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世,韩培信又不愿他带着遗憾离开,于是把自己的儿子下放到了滨海县当副县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韩建华已经是省级机关处级干部了,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被安排到基层,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家里人,都是有些难以接受的,不过韩培信很快说服了他们:

“老区人民有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建华学习,而且省委本就要下放一批干部到基层学习锻炼,建华带头去,也能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同时,韩培信也将“八滩之约”讲给了儿子听。

韩建华听完后很受震动,最终决心为这个约定尽一份力,锻炼自己并竭力提高滨海人民生活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建设一千个金八滩”

某种程度上看,韩培信与黄克诚是相似的,譬如说“重群众而轻个人”。

韩建华前往苏北前,韩培信特意和妻子说道:

“建华要去滨海工作了,我姐姐那的外甥一直想办城镇户口,找好工作,你得去做他们的工作,千万不能让他们找建华帮忙……”

以韩培信的身份地位,帮忙办户口只是小事一桩,可他坚持不插手。

此次叮嘱妻子,也是为了能让儿子更好地在当地开展工作、为滨海人民服务,这种精神与态度属实令人钦佩,这种“不近人情”恰是对人民有情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韩培信、韩建华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金八滩”终于建设了起来,可韩培信从未自满。

一来,金八滩建成之前黄克诚就离世了,这令韩培信引以为憾;二来,他从来也不满足于只建立一个“金八滩”

韩培信的心中,装着所有苏北人民。

正如之前所说,让苏南保持良好势头,继续迅猛发展,让苏北加快发展脚步,尽快跟上苏南步伐,这才是他的心愿,他想要打造的是“一千个金八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从省委书记的职务上退下来的时候,韩培信已经履行了他与黄克诚曾经的承诺。

不过距离实践他心中的愿景,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退休之后他也没闲着,一直在为家乡的发展献力献策。

譬如说,2000年家乡遇到洪灾,韩培信二话不说组织救急物资,并且和妻子一同将这些物资送到了灾民手中;

2003年家乡道路改造需要资金,他不顾老迈病重,亲自帮忙筹集,最终才让工程如期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培信一生清廉,家里没什么钱财,好不容易攒下来一些钱,也大多都拿去捐款了。

为了资助那些读不起书、无法生活的孩子,韩培信专门成立了一个孤儿教育基金,并且先后三次捐款160多万元。

或许是因为韩培信本身就是一名孤儿的缘故,他对这些无人关怀的孩子,抱有深切浓厚的情感。

他不仅给予他们物质,更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与抚慰,不少受资助的贫困生都表示,韩爷爷让他们感到十分温暖。

从韩培信寄给孩子们的那些信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对于能从事孤儿教育帮扶这件事,韩培信也感到很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说过就算自己不在了,以后侄女也会继续将这件事情继续下去,帮助更多人,传递更多爱心。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感慨,这些革命先辈“无私奉公、一心挂念群众”的精神属实令人钦佩。

无论是黄克诚躺在病床上不忘“八滩之约”,还是韩培信终身致力建设家乡、帮扶孤儿,都值得我们学习。

也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领略先辈风采,传承先辈精神,在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践诺:韩培信与黄克诚的“八滩之约”》 江苏地方志

《亲民书记韩培信》 响水县人民政府网

《谢振华火攻破敌》 人民政协报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